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主要表现:1.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2.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
二、大学生人际关心交往障碍的原因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这些环境都有所改变,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大学生,忽视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他们觉得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