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中不同位置隧道的优劣比较
刘统族(01号) 320070901331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隧道是一种埋置于地层中的工程建筑物,隧道周围的地层(围岩)既对隧道结构产生作用,又是隧道承受荷载的体系之一。隧道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隧道工程受围岩条件影响显著,由于地层情况千变万化,地层特性错综复杂,这种相互影响关系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现有的理论体系也还不能完善的解释工程实际问题,因而目前隧道设计常常需要理论分析与工程类比相结合。 在工程中,当遇到地质条件为褶皱构造时,隧道位置选择在褶皱何处成为隧道选址的重要问题。应用理论分析与工程类比研究褶曲构造中隧道位置的选择,综合其各个优劣点,找出更加适合的方案。研究表明,在允许的条件下,隧道建在背斜是最合适不过的,在工程建设上,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关键词:地下建筑;隧道;向斜;背斜;两翼;核部;方案
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带国家,由于隧道有缩短线路长度、提高道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在国防意义上的隐蔽性等优点,因此,我国的隧道工程一直比较发达,至今隧道总长度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必将修建大量的铁路、公路、市政交通隧道。
交通隧道是地下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线路隧道勘测中,受形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选择隧道在线路上的位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交通隧道选址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与总体设计相协调适应,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越岭隧道应进行较大范围的方案选择,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穿越。当隧道通过褶曲构造时,隧道位置选择在褶曲构造一翼或背斜褶皱中轴处通过较为有利。不宜将隧道置于向斜轴部通过。
1.褶曲构造概述:
褶曲是在挤压作用下,岩层受力弯曲形成的.。具备如下要素:核、翼、顶角、轴面、枢纽、轴、转折端,主要有由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如图1.1所示:
图 1.1
1.1背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背斜形成后,因受到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造成地层在
地面的分布规律是从中心至两侧,地层由老到新对称出现。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其往往是储藏石油的“仓库,如图1.2背斜结构所示。
1.2向斜: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向斜形成后,受风化剥蚀破坏,在地面从中心到两侧,地层由新到老对称出现。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如图1.2向斜构造所示。
图 1.2
图1.3 室外一褶曲构造实图
2.褶皱中不同位置的隧道比较: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变形强烈时,沿褶皱核部常有断层发生,造成岩石破碎或形成构造角砾岩带。由于岩层构造变形和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公路、隧道工程或桥梁工程在褶皱核部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褶皱翼部不同于核部,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在褶皱两翼形成倾斜岩层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特别是当岩层倾向与临空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或当岩层中有软弱夹层,如有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等软弱岩层存在时应慎重对待。
2.1背斜位置:背斜核部的裂隙往往是地下水富集和流动的通道,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1.考虑防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在背斜建隧道,隧道内不会有积水
2.考虑建筑安全,拱型构造相对来讲受力较强,,受力均匀,不易现塌方事故。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2.2向斜位置: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2.3褶皱构造中隧道位置选择应考虑的问题:
(1)研究褶皱受挤压的程度,挤压越剧烈,往往工程地质条件越差; (2)研究工程与褶皱部位关系,一般来说,褶皱的受拉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差; (3)研究褶皱的组成成分,一般说,脆性岩石组成的褶皱工程地质条件差。
(4)褶曲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完整性和强度高低,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防治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5)在褶曲翼部: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或者两者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更大,则对开挖边坡的稳定较有利。否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因此,在褶曲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重点注意岩层的倾向及倾角的大小。
(6)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的均一岩层有利稳定。 岩层受力形成褶皱后,轴部张应力集中,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于风化;在石灰岩地区还易形成溶蚀,岩石强度低,渗透性大,为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段。因此,对于闸坝、电站、隧洞等都应尽量避开轴部地段 3.事例:
3.1:新浴龙龙山隧道,因向斜的存在,使原设计五级围岩231米,四级围岩1130米,三级围岩1255米,施工中变更设计五级围岩为1119米,四级围岩966米,三级围岩528米,总变更1779米,变更率为68%。
3.2:海窑隧道,由于多次构造变动和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使工程区域构造形态表现不一,主要受拉脊山加里东地向斜褶皱带的影响,地质构造以平移断层及走向逆断层较为发
育,没有大的不良地质现象,地震基本裂度为8度。 结论:综合上面所述褶皱各位置隧道的比较,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工程,隧道位置选择在褶曲构造一翼或背斜褶皱中轴处通过较为有利。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但如果中间有松软岩层或软弱构造面时,则在顺倾向一侧的洞壁,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偏压现象,甚至会导致支撑破坏,发生局部坍塌。如果恰在褶皱的两翼,将受到偏侧压力,结构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毅才.隧道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6.
【2】胡明,廖太平.构造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9. 【3】孙思丽.工程地质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
【4】彭立敏,刘小兵.隧道工程.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9.
【5】钱让清.公路工程地质(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7. 【6】朱永全,宋玉香.隧道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