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0 0:19: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第二节 “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

① 《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

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② 《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开始构创长篇巨制。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眇的《九歌》 识记:《九歌》的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的内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

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 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新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2、平实素朴的《九章》 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3、《天问》、《招魂》简介 识记:《天问》概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结构精密。 第二,长于铺排描摹。

第四节 宋玉

识记:宋玉及其创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理解:《九辩》题义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应用:《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 ① 思想: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② 艺术特色: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九辩》的造句用词也很可称道。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大体来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章的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秦代散文和李斯

理解:

①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② 《吕氏春秋》文学特征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③ 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秦始皇卒后,遭赵高诬陷而被腰斩。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 秦刻石文的特点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比较独特。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 应用:《谏逐客书》创作特点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然后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第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① 贾谊生平

贾谊,曾受学于李斯弟子河南守吴公。文帝召为博士。因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卒。《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② 晁错生平

晁错,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得罪诸侯大臣。七国乱起时,被腰斩。《上书言兵事》《论贵粟疏》 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西汉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严刑峻法,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所以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应用:

①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代表作有:

1)《治安策》:体现了其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的特点。

2)《论积贮书》: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旗帜,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3)《过秦论》: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颇有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②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 1)《论贵粟疏》: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 2)《上书言兵事》: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③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同“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识记:

① 董仲舒生平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② 刘向生平

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主要作品有《战国策叙录》、《新序》10卷、《说苑》20卷 ③ 桓宽《盐铁论》

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理解:

① 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缺少感情波澜。 ② 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他主要的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章特点是,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 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

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刘向的秦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但是《战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文俱佳的好文章。

④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朋友的回信,信中抒写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理想的夙愿。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⑤ 杨恽yùn《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报孙会宗书》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在刘向的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并且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但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的影响。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理解:

① 东汉散文发展大势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lvnk29n896rgfk15sw18xzko02xoc00ftb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