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孙权劝学》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主题归纳]
本文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便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才会有长进。 3、[写作特色]
①善于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孙权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善劝,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的身份。鲁肃的话情不自禁地赞叹,有惊奇、敬佩之情。吕蒙巧妙接应,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有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笔墨十分生动。
②侧面描写:鲁肃与蒙论述大惊,侧面烘托了吕蒙才略大进。 ③对比:“蒙辞以军中多务”与“吕蒙乃始就学”对比,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成功;“非复吴下阿蒙”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对比,表现吕蒙才略大进。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 以.军中多务 ( )(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 (4)但.当涉猎.. ( )( ) (5)见. 往事.. 耳. ( )( )( ) (6)蒙乃.始就.学( )( ) (7)及.鲁肃过.寻阳( )( ) (8)卿今者才略..( ) (9)非复..吴下阿蒙( ) (10)即. 更. 刮目相待....( )( )( ) (11)肃遂.拜蒙母( )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二、翻译句子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简答题
1、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吴下阿蒙)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刮目相待) 3、孙权谈亲身读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目的是什么? 答: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下定决心学习。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①学习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可以增长学问知识。②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
21、文中从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是哪一句?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B.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C.本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 D. 全文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议论”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
1
【练习巩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的学问会突飞猛进的原因一是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B.本文叙议结合,借事说理,还穿插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C.吕蒙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要成才,关键在于学习。 D.孙权告诉吕蒙的两种读书方法是:一是精读细研;二是粗略读书,了解历史。
4、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B.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系、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C.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骄傲自满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大。
D.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是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木兰诗》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一首北方民歌。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壁”。《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分南歌、北歌两部分,其中的民歌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2、[主题归纳]
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刻画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3、[写作特色]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处理,更好地刻画了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的形象。而且行文有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
【练习巩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 )( )(2)不闻.机杼声 ( ) (3)惟.闻女叹息 ( ) (4)问女何所忆. ( ) (5)昨夜见军帖.. ( ) (6)军书十二..卷 ( ) (7)愿为市.鞍马 ( ) (8)旦.辞爷娘去 ( ) (9)万里赴戎机.. ( ) (10)关山度.若飞 ( ) (11)朔.气传金柝 ( ) (12)策勋..十二转( ) (13)赏赐百千强.( ) (14)可汗问所欲...( ) (15)愿.驰千里足( ) (16)出郭.相扶将..( )( ) (17)著.我旧时裳( ) (18)雄兔脚扑朔..( ) (19)雌兔眼迷离..( ) (20)双兔傍地走...
( ) (21)安能..辨我是雄雌( ) (22)闻女何所思.(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写作特色] ①多种方法,刻画人物。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以卖油翁的自谦 三、用原文填空: (1)诗中描写边塞军营艰苦、荒凉的战斗生活画面是: , 。 (2)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 。 (3)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4) ,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 。 (6)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7)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 。 (8)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 , 。 (9)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 , 。 (10)出自本文的成语 ,它来自原文“ ”,请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
《卖油翁》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选自《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主题归纳]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通过卖油翁以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不值得骄傲的道理。
对比康肃公的骄傲自矜;以次要人物陈尧咨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到达高超的技艺,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而详写卖油翁倒油的动作。。 ③语言简洁,生动传声。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活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练习巩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 )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3)睨.之久而.不去( )( ) (4)但.微颔.之( )( ) (5)但手熟尔..( )( ) (6)康肃忿然..( ) (7)尔安.敢轻.吾射.( )( )( ) (8)以.我酌油知.之( ) (9)徐以杓酌油沥.之( ) (10)康肃笑而遣.之( ) (11)陈康肃公善射..( ) (12)尝.射于家圃.( )( )(13)无他..( ) (14)以.钱覆.其口( )( ) (1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4)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5)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
(6)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3
三、简答题 4、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谈谈你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的“笑”字的理解。 A.卖油翁对其“发是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炼的笔墨提出矛答:一方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高超技艺以及其所说的道理的肯定,另一方面是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引出下文。 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 B.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卖油翁所讲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2、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的原因是什么? 卖油翁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沥之。 答:突出卖油翁是以理服人,以“酌油”的技艺说服对方的。 C.本文着重写陈尧咨的射箭,然后由此引出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3、“公亦以此自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埋下伏笔。 4、本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不可自傲,精益求精。 四、阅读理解。 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做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2、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人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陈尧咨的描写作用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本文故事虽短,却行文有波澜。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D.陈尧咨经历了自矜——疑惑——忿然——折服的心理变化过程。
艺,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D.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述,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陋室铭》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刘禹锡,字梦得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本文选自《全唐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2、[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
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3、[写作特色]
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陋室不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
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彰显其高洁傲岸的节操。
②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③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④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