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一、价值观 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
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 价值体系
人对各种事物,如家人、朋友、工作、金钱、权力等的评价在心目中有轻重
主次之分,这种轻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 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样
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想、需要、动机和行为。 价值体系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他出生时起,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积累形成的,父母、老师、朋友、大众传媒、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价值观的分类 奥尔伯特(Allport)的分类方法 理论型 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经济型 强调有效和实用。 审美型 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 社会型 强调对人的热爱。 政治型 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 宗教型 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整合。 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
指一种期
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
指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 罗宾斯的
价值观 新教伦理: 努力工作、保守、对组织忠诚。 存在主义:重视生活质量、不从众、寻求自主、对自己忠诚。 实用主义:成功、成就、雄心勃勃、努力工作、对事业忠诚。 X代 : 灵活、对工作满意、有闲暇时间、对关系忠诚。 价值观与管理 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观念。 2、态度的结构 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3、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人的态度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针对性 指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任何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总是针对某种对象而产生的,因而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 协调性 指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个成分是趋向协调一致的。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在情感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行为意向。如果态度的成分不协调,就会使个体产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结果导致态度的改变,使三者重新达到协调状态。 相对稳定性 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 内隐性 指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深藏于内心中。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一个人经常的言语、表情及行为举止中
进行间接的分析和推测。 态度与刺激和反应间的关系 刺激 态度 反应 4、态度的作用 态度的认知功能 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续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 态度的情绪功能 人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 态度的动机功能 (1)调节功能 凡是能使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持肯定态度,凡是阻碍目标实现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分别使人产生趋向或逃离该事物的行为。 (2)自我防卫功能 态度可以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免受精神上的困扰,从而维护自己的形象。 (3)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通过采取某些态度,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 5、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态度类型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参与 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度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可以解释流动率中16%的变异。 组织承诺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流动率中34%的变异。 6、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度的改变,如对某事物有稍微反对变为坚决反对;一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事物有的态度原来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 7、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 心理学中用态度的主观量表表示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 态度改变的难易要看两者差距的大小而决定。要转变
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原来的态度如何,如果两者差距太大,往往不仅难以改变,反而会更加坚持原来的态度,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2)个体的个性特征 个体的能力水平对态度改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能力高的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部来的各种观点,并做出判断,从而主动地决定是否改变自己的态度。能力低的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外界力量的左右,因而往往“随大流”地改变自己的态度。 气质类型在态度改变的速度和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灵活性及可塑性较大的多血质较易改变态度,灵活性和可塑性较差的粘液质和抑郁质,较不易改变态度。 性格类型也影响态度地改变。 外倾型及顺从型的人较易改变态度;内倾型及独立型的人较难改变态度。 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强的人特别注重坚持自己的态度,以维持自尊,其态度难以改变。自我防卫机制弱,自尊心不强的人则容易改变态度。 (3)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个体对所属的群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感时,若要改变他与群体规范一致的态度就很困难;相反,对自己所属群体缺乏认同感和忠诚心,具有严重离心倾向的人较易接受外部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态度改变。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易接受群体规范,随群体态度变化而变化。 参与管理、参与讨论制定群体规范的个体,也容易把个人的态度调节到群体的水平上。 8、态度改变的方法 说服宣传 说服宣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 宣传者的特点:宣传者的吸引力和权威,权威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即专业性和可信性。专业性指专家身份,如学位、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可信性指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时的信心、态度等。 宣传的内容及组织。 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
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说,双面宣传效果较好;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单方面宣传容易转变它们的态度。 人们原有的态度与 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如果人们原有态度与宣传者的意图相对抗,那么双面宣传更为有效。 正确使用恐惧性宣传。
恐惧性
宣传能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必须听从劝告改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9、态度改变的理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态度改变的理论。这个理论试图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认知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