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在那遥远的地方》
一、教材分析
《在那遥远的地方》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本单元是上学期《神州音韵》栏目的续篇,在学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初中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神州音韵》栏目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感受、体验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形式等,进而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唱曲目,本课选用了有浓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民歌。培养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注重严谨的咬字吐字以及气息控制,提高演唱技巧和水平,正确传情达意。课前学生收集资料,有关作者、歌曲创作背景和创作地地方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的图片、影音、文件等,学生亲身体验。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演唱、聆听优秀音乐作品,建立正确音乐审美观。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听唱、视唱、教师范唱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等问题,感受乐曲中的韵律。
(2)培养学生以积极心态去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
(1)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 (2)掌握歌曲演唱特点和咬字吐字方法,学生能开口唱,能演唱。 (3)基本能用口风琴演奏旋律。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会唱这首歌曲。
难点:歌曲音准、节奏、乐曲风格的结合与把握;口风琴的演奏。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生问好歌》
2、导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神州音韵这个单元,大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今天我们再去聆听感受一下。
3、我们来个猜歌游戏:谜面是天涯海角,试打一歌曲名,引导本课学习内容。 4、欣赏青海美丽的自然风光(青海湖、青海湖鸟岛、金银滩、美丽的藏族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初听歌曲带着问题感受歌曲,
师:感受歌曲在情绪、节奏风格上的特点? (生:优美抒情,节奏舒展辽阔) 2、作者简介王洛宾
(1913-1996),中国著名音乐家,被誉为我国西部歌王。主要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青春舞曲》、《康定情歌》、《达坂城的姑娘》等。 3欣赏克里木演唱《达坂城的姑娘》片段,感受体验王洛宾歌曲的魅力。 4、王洛宾对中国民歌的主要贡献
王洛宾一生收集整理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先后出版了8本歌曲集,英语版歌曲3册,3部歌剧音乐创作。王洛宾是现代中国第一个用汉语编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歌曲的汉族音乐家。被誉为“西部歌王”。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 2、介绍作品及创作背景
这首传世之作,从1939年问世便不胫而走。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人都将这首歌作为保留曲目,唱遍了世界各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将这首歌编入学院东方音乐课程教材;这首歌还被群众投票选中放在卫星上播放,代表中国的声音向太空呼唤。1991年10月文化部为王洛宾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颁发了金唱片特别创作奖。1992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1939的春天,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郑君里先生去青海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郑君里找来当地一个藏族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牧羊姑娘。王洛宾被指派做卓玛的帮工。他穿上藏袍,跟着卓玛赶着羊群,早出晚归过了三天的牧羊生活,卓玛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粉红的笑脸、美丽的眼睛,乌黑的披肩长发、金色镶边的藏袍,映着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一次王洛宾忘情的望向卓玛,引得卓玛轻轻一鞭打在王洛宾的身上,转身羞涩的跑去,一个天真、俏皮、美丽的藏族姑娘在王洛宾身上留下了终身难忘的一鞭,工作结束后,返回时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的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当,他沉浸在回忆之中。思绪万千借助哈萨克民歌的曲调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欣赏歌曲,体会感情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边听边想一想: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和三四段各表现了什么?
(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情绪,并初步了解歌曲旋律。
4、教师范唱一二段,学生随琴哼唱三四段,注意弱拍起唱和难点节奏;
5、填词学唱一二段,解决知识点(弱起、升记号、大附点、反复跳跃记号、延长记号的复习);
6、放声演唱第一段,试加二三四段歌词;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发声方法和演唱姿势及唱歌的吐字归韵; 四、拓展延伸
1、随琴视唱旋律,以词带谱进行视唱;
2、用口风琴视奏旋律,标记指法(慢弹、分句练习、完整练习) 3、拓展延伸分组展示:
(1)口风琴组展示(2)表演唱展示(3)节奏伴奏展示(4)整合展示歌曲 4、拓展欣赏:
(1)李云迪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2)欣赏中国三大男高音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学生跟随演唱。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和掌握情况,一同感受了中国民歌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课下多找些王洛宾其它的歌曲听听唱唱,把经典的民族音乐传承发扬下去。
学情分析《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唱曲目,本课选用了有浓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民歌。培养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注重严谨的咬字吐字以及气息控制,提高演唱技巧和水平,正确传情达意。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口风琴学习,基本指法比较熟悉,《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旋律比较简单易唱,这对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在那遥远的地方》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和实施,教学效果良好,特别是加入了口风琴教学,师生都体验了愉快的合作学习乐趣。我校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意识和经济条件都不到位,根据我校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简单易学、价格便宜的口风琴成为了音乐课堂的首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识谱能力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在那遥远的地方》
本课《在那遥远的地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本单元是上学期《神州音韵》栏目的续篇,在学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初中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神州音韵》栏目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感受、体验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形式等,进而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评测练习《在那遥远的地方》
1、有感情的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2、用口风琴演奏《那遥远的地方》旋律;
3、为歌曲编配简易节奏进行伴奏练习: XXXXX | XXXXX |
课后反思《在那遥远的地方》
一、课前播放《在那遥远的地方》伴奏音乐,营造了上课的气氛,为导课做铺垫。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通过猜歌游戏将歌曲进行导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歌曲学习,层层深入。由青海美丽风光入手,由旅游地金银滩引到歌曲故事发生地,王洛宾对中国民歌的影响等使学生产生兴趣,学习歌曲快捷实用,利用口风琴巩固熟悉旋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学唱过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感受歌曲;分工合作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曲的整体感受。
四、拓展延伸,不同体验。通过欣赏李云迪钢琴独奏《在那遥远的地方》和中国三大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体会不同形式的演绎。
五、不足之处:首先,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在分工合作表现歌曲时,有些仓促,可以多点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有些紧张,课堂上参与举手、大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想法的学生还不是很多,这可能跟平时缺乏这样的锻炼以及课堂调控能力缺乏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