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
在品读第一首古诗的同时,体会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而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1~2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整体感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读诗句,明诗意。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教师批注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御花园中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间接写风的。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人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皇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两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全诗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两句写白昼,三、四两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呢?)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十九首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背景介绍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教师批注
四、朗读
1.听录音,纠字音。
迢(tiáo) 擢(zhuó) 杼(zhù) 纤(xiān) 札(zhá) 一水间(jiàn) 脉脉(mò mò) 2.集体朗读。
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并注意节奏。
五、文本感悟
1.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探讨:请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赏析诗歌。
问题设计:为什么用“迢迢”来形容牵牛星?
问题设计:“河汉女”即为织女星,那为什么诗中不写“皎皎织女星”而要写为“皎皎河汉女”呢?
问题设计:“札札弄机杼”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手法角度: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泣涕零如雨
问题设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人用“迢迢”修饰牵牛星,用“皎皎”修饰织女星,那是否代表牵牛星不明亮,织女星不遥远呢?
2.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非常熟悉,那么这个故事引入我们教材中,有何目的和意义呢?(主题探究)
借写牛郎织女因遭王母娘娘阻隔不能相见的故事来写现实中因当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很多恩爱夫妻隔绝分离。借写天上的神话,表达人间的悲情,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联系背景)
六、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先来帮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古诗。)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教师批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