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二中高一语文组导学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
科目:语文必修二 主编人:刘彩娜 梁桂兰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3、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一、导入新课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让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怎样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90多年前,着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就职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二、自主学习 1、作者概况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六岁求学,饱读经书,崇拜宋儒,年少通经,翰林出身,留学德法,学贯中西,又能化西融中,博通古今,又善于借古鉴今;亲历满清腐败统治,眼见戊戌变法失败,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投入辛亥之役,从赞同改良到投身反清;辞官离京归里后,委身教育事业,担任过绍兴中西学堂的总监、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出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阅历丰富,功业显赫,被毛泽东称为:“民族伟人”、“学术领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排在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之后,是中国第五人。 2、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3、演讲辞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因为演讲,是一听而过的,时间有限,所以一篇演讲辞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要求中心突出。另外演讲主要是通过语音表达,这就要求演讲辞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了,这样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内容方面具有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语言方面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
4、梳理字词障碍: (1)给下列字注音: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 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刮目相见: 时阅数载:
长足 长斯校: 提携 姑不具论: 宗旨既乖: 敷衍: 砥砺 营营 切磋 店肆 视事 潜修 裨 商榷
(3)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说说这篇演讲稿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些什么?
开头(1段)――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
正文(2-4段)——告诸君三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展开话题——如何做一个优秀
的北大学子。
结尾(5段)——所计划者二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总结话题。
小结: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辞,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我们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名校长,两项计划,三点要求。”
(4)从文中看,当时的北京大学主要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蔡校长相应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提取原文语句概括) 存在问题:
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平时敷衍祸起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 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 ③学生不敬爱师友;
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 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改造措施:
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 ③劝学生敬爱师友;
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 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
这5点措施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走向百年辉煌。 三、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明确: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②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明确:(1)从句式上看,全句以文言为主,皆为短句,而且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2)从句末音节发音看,“丧、会、劣、事、是、固、染”皆为仄声,使演讲词显得短促有力,音韵铿锵顿挫,撼人心魄,对听者能产生巨大的听觉冲击力。(3)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和军阀混战后,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状态,不少人沉湎其中的深深忧虑和无比痛心,也看到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要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社会责任感。 ③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明确:这句话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2、延伸探究。
蔡元培对北大学子提出的三点要求,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
(1)本演讲稿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词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四、当堂检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B )(应为“磨炼”) A.入法科者尽可肄业(肄业:就学)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B.二曰砥砺(砥砺:培养)德行。
C.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商榷:商讨)可也。 D.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详悉:详细知道)。
【资料链接】
1、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诞生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2、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
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