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CT和MR鉴别诊断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13:47: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化型、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气化型乳突小房发育良好,清晰透亮,间隔完整、锐利;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的小房数目和大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乳突前方圆形透亮影为外耳道、鼓室和内听道的重叠影;上方的横行致密线代表鼓室盖;后方上下斜行的致密线为乙状窦前缘。上述两线的交角称为窦硬膜角。 CT横断面和冠状面可显示耳部各种细微结构。外耳道为宽大的管状含气腔。鼓室位于外耳道内侧,为一低密度气腔,其内可见高密度的听骨链。鼓室后上方的较窄气道为乳突窦入口,与乳突窦相连。内耳居于鼓室内侧,目前向后依次为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耳蜗在横断面上呈螺旋状,蜗顶指向前外,冠状面上呈蜗牛状;前庭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三个半规管位于前庭附近或与之相连,呈点状或半环形低密度影。内听道位于耳蜗内侧,呈管状低密度影。乳突小房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含气腔隙,可延伸至颞骨鳞部和岩锥。 MRI图像上,外耳道、鼓室和乳突小房在T1WI和T2WI均为无信号区。乳突和颞骨岩部的骨髓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膜迷路及其内外淋巴液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3、鼻和鼻窦

鼻包括外鼻和鼻腔。外鼻位于颜面中央,略似锥体形。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外壁上附着有三个鼻甲,其顶壁为筛骨,下壁由上颂骨和腭骨构成。鼻窦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面骨内,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且经各自的窦口与鼻腔相通。

顶额位片上,鼻腔呈梨形气腔,鼻中隔为纵行带状高密度影,中、下鼻甲呈卷曲状附于外侧壁上,上鼻甲短小难以显示。鼻窦为含气腔隙。额窦位于眼眶内上方,可有骨性间隔;筛窦居鼻中隔上方两侧和眼眶之间,呈蜂房状;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呈三角形,尖端向下;蝶窦位于蝶骨体内,两侧常不对称,颏顶位显示较佳)。

CT图像上,鼻腔和鼻窦呈低密度影;鼻甲、鼻中隔和窦壁骨质为高密度影;正常鼻窦黏膜很薄,不能显示;窦周软组织呈等密度,脂肪界面呈低密度。 MRI图像上,鼻腔、窦腔和窦壁骨质均为低信号;骨髓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窦壁黏膜呈线形影,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窦周脂肪层T1WI和T2WI分别呈高和稍高信号。 4、咽喉部

咽腔分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三部分。鼻咽腔前界为鼻中隔和后鼻孔,顶壁为颅底及其被覆黏膜,后壁为颈1、颈2前软组织,两侧为咽侧壁。咽侧壁内表面有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和咽隐窝。喉位于喉咽腔前方,是由软骨支架和软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平片观察,以侧位平片为宜,可见鼻咽腔为含气空腔,其顶后壁软组织呈连续、光滑的带状影,其厚度在成人为2~4mm,婴幼儿因淋巴组织丰富,厚度可达8mm。喉腔呈柱状含气空腔,中部横行透亮结构为喉室,喉室上为室带,下为声带。其前上方新月状结构为会厌。 CT横断面像,不同层面上鼻咽腔呈不同形状的含气空腔,硬胯平面上呈方形,软腾平面上呈长方形,在咽隐窝开始出现的层面上呈梯形,在咽隐窝与咽鼓管咽口位于同一层面时呈双梯形;双梯形的两侧壁上见突向腔内的咽鼓管圆枕,前、后方凹陷分别为咽鼓管咽口和咽隐窝;侧壁外方为咽旁间隙;后壁为椎前软组织。 MRI图像上,正常鼻咽腔浅表黏膜呈线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咽旁间隙T1WI、T2WI呈高信号;肌肉组织T1WI、T2WI呈等信号。喉内含气的喉前

庭、喉室及梨状窝等在T1WI、T2WI呈低信号;含脂肪的喉旁和会厌间隙呈高信号;声带类似或稍高于肌肉信号,室带信号略高于声带。 5、颈部

(1)颈部分区及间隙

颈部介于头与胸、上肢之间。以脊柱颈段为支柱,前方正中有呼吸与消化管的颈段,其两侧有纵行排列的颈部大血管和神经等,在颈根部有胸膜顶和肺尖以及往返于上肢间的血管和神经干等。

在CT及MRI横断面图像上,常以颈深筋膜及其分隔的间隙进行分区。其中:

①咽后间隙:在舌骨上颈部主要含脂肪组织和几个咽后淋巴结,在舌骨下颈部仅含脂肪组织;

②咽旁间隙:为一倒置锥状间隙,双侧对称,其内主要含脂肪组织;

③颈动脉间隙:主要是颈动脉鞘内血管和淋巴结,两侧颈内静脉粗细可不对称;

④脏层间隙:全部位于舌骨下颈部,由颈深筋膜中层包绕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气管、食管、食管旁淋巴结和喉返神经等所形成的封闭间隙。颈段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水平,向下伸入胸部,为一类圆形含气结构。颈段食管位于气管的后方,一般处于闭合状态。

(2)颈淋巴结 、

颈淋巴结数目很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影,边界光整,其直径一般为3~1Omm。在CT图像上,密度均匀,CT值为20~5OHu,与其周围的肌肉组织相似。在MRI图像上,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无强化。

(3)甲状腺

甲状腺紧贴于喉和气管的表面,呈\形,分左、右两个侧叶及连接两侧叶的峡部,有少数人(30%)从峡部向上伸出长短不一的锥状叶。侧叶自甲状软骨中部向下延伸至第6气管环平面,峡部则覆盖于第2~4气管环表面。 颈部软组织摄片,可观察甲状腺肿大及钙化。CT图像上,甲状腺因含大量碘,且血流丰富,平扫呈均匀性高密度,增强扫描时,其强化明显。MRI图像上,甲状腺两侧对称,信号均匀,呈等T1、等T2信号。

第二章 颅内钙化

第一节 生理性钙化 一、松果体钙化 二、脉络膜丛钙化 三、大脑镰钙化 四、基底节钙化 第二节 病理性钙化 一、脑囊虫病 二、脑结核病

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四、结节性硬化 五、外伤后颅内钙化 六、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七、放射治疗后颅内钙化 八、大脑半球肿瘤钙化

钙化是颅脑CT和MR检查的常见征象。CT扫描对于颅内钙化的显示和确定明显优于MR检查。钙化在CT平扫时呈很高密度,CT平扫呈很高密度的其他病变还包括急性出血和胶样囊肿,测量CT值超过100Hu可以确定为钙化。从理论上讲,由于钙化内缺乏水分,没有氢原子,在MR检查时不产生信号,所以在MRT1加权图和T2加权图上钙化均应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钙化在T1加权图表现为等信号,在T2加权图上表现为低信号,钙化在T2加权图表现为高信号也不十分少见、最常见于基底节钙化,这可能与钙化中的某种钙盐化合物,如磷酸三钙、氢氧化钙等具有粗糙表面结构及不规则形态的晶体有关。在T1加权图和T2加权图上均呈低信号的其他病变还包括血管流空和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流空呈血管条样或圆点状,含铁血黄素沉积出现在陈旧性出血周围。MR图像上区别钙化和血管有困难时可行CT扫描鉴别,钙化在CT扫描呈很高密度,而血管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钙化在T1加权图呈高信号时,需要与含脂肪的病变、含黑色素的病变、亚急性出血、富含蛋白的病变及某些顺磁性物质沉积区别,最好最简单的方法仍然是行CT扫描。含脂肪的病变在CT图像上呈很低密度,CT值是负值。含黑色素的病变、亚急性出血及富含蛋白的病变在CT图像上可以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但CT值不超过100Hu,容易与钙化鉴别。

颅内钙化原因很多,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第一节 生理性钙化

颅内钙化以生理性钙化(physiologic calcification)最常见,为正常表现,通常没有临床意义。认识生理性钙化是确定病理性钙化的前提和基础。生理性钙化的种类很多,这里仅仅简述最常见的几种生理性钙化。

一、松果体钙化

松果体钙化(pineal body calcification)是颅内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之一。日常临床工作中常规颅脑CT扫描时,约75%以上的正常成人表现有松果体钙化(图2-1)。绝大多数松果体钙化为生理性钙化,没有临床意义。但应注意: 1、钙化的松果体是否偏离中线,明显偏离中线时应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果体区肿瘤,必要时应做MR检查确定;

2、松果体钙化团块太大,直径超过10mm时,应怀疑松果体区肿瘤; 3、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时,应警惕有松果体区肿瘤存在。 二、脉络膜丛钙化

常规颅脑CT扫描时,脉络膜丛钙化(choroid plexus calcification)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其出现率与松果体钙化相近。钙化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情况下,脉络膜丛钙化为双侧性,形态和大小比较对称(图2-1),少数情况下,脉络膜丛可以比较大,称为脉络膜丛球,钙化时呈球状钙化(图2-2)。钙化的脉络膜丛也可双侧很不对称(图10-1)或者仅单侧出现钙化。两侧侧脑室脉络膜丛钙化明显或很不对称时不可误认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膜丛钙化一般没有临床意义,但通过观察侧脑室三角区钙化的脉络膜丛有无移位及根据移位的方向对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定位很有帮助。

三、大脑镰钙化

大脑镰钙化(cerebral falx calcification)亦较常见,多呈沿大脑镰走行的线状,也可局部钙化较著,呈梭形或球形(图2-3),少数可呈大脑镰多发结节状钙化(图2-4)。明显的大脑镰钙化在MRT1加权图上有时可见其间有高信号骨髓脂肪存在。

四、基底节钙化

40岁以上正常人中,颅脑CT扫描时发现基底节钙化(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n)也很常见,通常双侧比较对称(图2-5),但也可不对称。以苍白球钙化最为常见,苍白球的一部分钙化或整个苍白球完全钙化,钙化也可同时见于尾状核及丘脑,若无有关临床症状,多属生理性钙化。如果基底节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警惕其为病理性钙化,基底节病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应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临床生化检查。

第二节 病理性钙化

颅内病理性钙化(intracranial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种主要表现或伴随征象,也可以是颅内病变转归和痊愈的结果。发现颅内钙化通常比较容易,但确定钙化性病变的性质,尤其是确定病理性钙化的原因有时比较困难。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在分析钙化原因时可将其分为五种情况来考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性病变钙化的恃点,除感染性病变外,还应该考虑到结节性硬化。

2、脑实质内双侧、片状、弥漫性钙化是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颅内钙化的特点。诊断时还需要考虑生理性钙化和家族性疾病引起的钙化,如Fahr's综合征、恶病质综合征等。

3、条样、脑回样、铁轨样、圆点状钙化是血管性病变钙化的特点,包括动静脉畸形、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等。

4、脑肿瘤钙化。绝大多数表现为肿瘤内部分钙化,其特点为在异常密度或信号的肿瘤背景下有各种形态、程度和范围的钙化存在。少数肿瘤可完全钙化,完全钙化主要见于脑膜瘤。

5、其他没有特点的钙化。有些病变钙化没有特点,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参考钙化周围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一、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brain cysticercosis)慢性期,囊虫死亡以后,囊液逐渐被吸收,囊虫被机化,最后出现钙化,脑囊虫病引起的钙化,除符合颅内感染性疾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的一般特点外,钙化病灶通常较小、较圆、且大小均匀,数目视原囊虫病灶多少而异,少者单发或仅数个(图2-6),多者可弥漫性分布于全部脑实质(图2-7,图2-8),少数钙化也可较大,呈不规则团块状,结合原病史或原影像学检查资料,一般不难诊断。 二、脑结核病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患者后期,约半数在靠近颅底部、鞍区附近出现散在钙化斑点,这种钙化灶的发现是其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区别的主要依据。

脑内结核瘤(tuberculoma)早期,中心干酪性坏死区可以出现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时周围呈环形强化,再加上中心点状高密度钙化,构成典型结核瘤的靶样征,是识别结核瘤的重要证据。晚期,整个结核瘤可出现钙化,呈结节状(图2-9),也可仅其壁部分出现钙化,呈断续之环状或破碎之蛋壳状。

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绝大多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hyPoparathyroidism)发生在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后,少数也可为特发性。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原

搜索更多关于: CT和MR鉴别诊断 的文档
CT和MR鉴别诊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ecat6n2s46x2101f4zx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