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配碎石 B、填隙碎石 C、满足要求的天然砂砾 D、级配砾石 77、在粒料类公路基层中从质量和技术角度分析最好的是(D )
A、 嵌锁型 B、无极结合料稳定型 C、有机结合料稳定型 D、级配型
78、级配碎石在用于一级和一级以上公路的基层时,其材料压碎值应小等于(C ) A、 20% B、24% C、26% D、28%
79、级配碎石基层的压实度不应小于( C) A、 96% B、97% C、98% D、99%
80、级配碎石作底基层的压实度不应小于(A ) A、96% B、97% C、98% D、99%
81、填隙碎石基层的最大料么不应超过(B ) A、40mm B、60mm C、80mm D、90mm
82、级配砾石或满足要求的级配天然砂砾基层的重型压实度不小于( C) A、 96% B、97% C、98% D、99%
83、沥青稳定基层施工时,在其底基层上应浇洒(A ) A、 透面 B、粘层 C、封层 D、稀浆封层
84、从质量和技术角度分析,下列沥青稳定基层最好的是( A) A、 热拌沥青碎石 B、沥青贯入式
C、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 D、沥青表面处置
85、不属于公路基层中用无机结合料作为稳定材料的基层是(D ) A、水泥稳定类基层 B、石灰稳定类基层 C、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D、沥青稳定类基层
86、在下列水泥稳定类基层中,强度最好的是(C ) A、 水泥稳定砂 B、水泥稳定石屑 C、水泥稳定碎石 D、水泥稳定细粒土
87、在下列稳定类基层中,适用于调整公路基层的有( D)
A、水泥稳定砂 B、水泥稳定砂砾 C、水泥稳定石屑 D、水泥稳定碎石 88、我们平时习惯称为“二灰土”的基层是属于( D) A、 水泥灰稳定类 B、石灰泥稳定类
C、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类 D、石灰工业废渣稳定类
89、对中粗粒土的水泥稳定类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压实度要求为(C ) A、96% B、97% C、98% D、99%
90、对中粗粒土的水泥稳定类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7天搞压强度要求为(B A、 74mpa B、3-4mpa C、2-3mpa D、≥2mpa 91、沥青路面结构层可分为(B ) A、 三层 B、四层 C、五层 D、二层 92、沥青路面基层的主要作用是( B) A、 直接承受车轮荷载 B、主要承重
C、防冻、防湿 D、排水、隔水 E、防污染 93、沥青路面面层的主要作用是(A )
A、 抗滑耐磨 B、排水隔水 C、防冻防湿 D、抗压抗扭 E、防污防渗 94、由连续级配矿料组成的沥青混合料结构主要为( A) A、 悬浮密实结构 B、骨架空隙结构
C、嵌挤级配结构 D、间断级配结构 E、连续级配结构
95、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下列哪些情况应浇洒透层沥青(A ) A、 在粒料的半刚性基层上 B、在有裂缝的旧沥青路面上 C、双层或三层沥青铺筑上层时下层沥青已被污染 D、水泥砼路面上 E、旧沥青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
96、沥青路面施工中,下列哪种情况应铺筑沥青封层(C ) A、 旧沥青路面层上铺筑沥青层 B、 水泥砼路面上铺筑沥青层 C、 沥青面层空隙大、透水严重
) D、 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层 E、 沥青路面的级配碎石基层
97、SMA沥青路面现场施工与常规热拌沥青最大的难点是( B)
A、 混合料拌合 B、施工温度 C、混合料摊铺 D、混合料运输 E、混合料碾压 98、SMA沥青路面温度低时很难压实的原因是(C )
A、 粒料粗 B、沥青含量高 C、玛蹄脂胶浆粘度大 D、矿粉含量高 E、粒料细 99、SMA沥青路面施工中接缝通常采用( D)
A、 冷接缝 B、切割接缝 C、横向接缝 D、热接缝 E、自然接缝
100、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的沥青簿层称为( A) A、 透层 B、粘层 C、封层 D、结合层 E、隔音层 101、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砼路面之间的结合,浇洒的沥青簿层称为(B ) A、透层 B、粘层 C、封层 D、结合层 E、隔音层
102、反映沥青混凝土路面整体刚度及抵抗垂直变形能力的指标是( C ) A 结构层材料容许拉应力; B 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C 路面弯沉值; D 试件的抗压强度。
103、 国路面设计方法中,作为标准轴载的荷载是( A )。在设计时,对其他各级轴载的作用次数均按规定换算为该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A 双轮组单轴100KN; B单轮组单轴100KN; C 双轮组单轴50KN; D单轮组单轴50KN。
1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普通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最小厚度是( B )
A 16cm; B 18cm; C 20cm; D 15cm。 10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规定,新建沥青路面受力计算方法是以( B )
为主要设计指标来计算路面厚度。 A 设计交通量; B 设计弯沉值; C 容许拉应力; D 极限抗拉强度。
106、现有路面的回弹弯沉值一般采用杠杆式弯沉仪,由标准汽车按( B )测定得到。
A 后退卸载法; B 前进卸载法; C 前进加载法; D 后退加载法。
107、 达到相同程度的破坏时,回弹弯沉大小同该路面的使用寿命即轮载累计作用次数
成( B )关系。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对数关系; D 幂方关系。
108、路面设计弯沉值确定时的主要参数是Ne,它是指设计年限内( A )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
A 一个; B 二个; C 三个; D 全部。
109、水泥混凝土板的顶面和底面的温差会使板产生温度翘曲应力,以下关于温度翘曲应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板的平面尺寸越大,翘曲应力越大; B板的平面尺寸越大,翘曲应力越小;
C 翘曲应力大小只与板厚有关,与板的平面尺寸无关; D翘曲应力大小只与板的平面尺寸有关,与板厚无关。
110、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 D)。
A 略高; B 略低; C 高得多; D 低得多。
1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板长(即横向缩缝
的间距)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板厚和经验来综合确定,最大不得超过( C )。 A 3.5m; B 4.5m; C 6m; D 8m。
11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板宽(即纵向缩缝
的间距),最大不得超过( B )。
A 3.5m; B 4.5m; C 5m; D 6m。
113、 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中,一般以混凝土面板的( A )作为水泥混凝土
路面损坏的主要模式。
A 疲劳断裂; B 角隅断裂; C 脱空; D 受压破坏。
114、 泥混凝土应力分析中,产生最大综合疲劳损坏的临界荷位是指(B )。 A 板的纵缝边缘端部; B板的纵缝边缘中部; C板的横缝边缘端部; D板的横缝边缘中部。
115、荷载疲劳应力的计算是指标准轴载Ps在( A )产生的疲劳应力。
A 临界荷位处; B 临界荷位外; C标准荷位处; D临界荷位边。
116、 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行车荷载疲劳应力与( B )之和不大于混凝土的弯拉
强度作为确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设计标准。 A 混凝土板自重荷载应力; B 临界温度应力; C 施工荷载应力; D 偶然荷载应力。
117、我国沥青路面厚度计算力学图式是采用( C )。
A 弹性半空间体理论; B 双层弹性理论; C 多层弹性理论; D 弹性地基板理论。
118、沥青路面厚度计算时,结构层层间接触采用( B)。
A 层间完全光滑接触; B层间完全连续接触; C层间部分光滑接触; D层间部分连续接触。
119、沥青路面厚度计算的原则是:根据多层弹性理论,在( A )处实测路表弯沉值ls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ld。
A 双圆均布荷载作用下轮隙中心; B 单圆均布荷载作用下轮隙中心; C 双圆均布荷载作用下轮外边缘; D单圆均布荷载作用下轮外边缘。
120、 泥混凝土路面受力计算模型中,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采用( C )程序进行计
算。
A 弹性半空间体系; B 双层弹性体系; C 三层弹性体系; D 四层弹性体系。
121、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C )。
A 30mm; B 35mm; C 40mm; D 50mm。
122、在我国高的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工程质量最高、施工速度最快、装备最现代化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方法是( D )。
A 三辊轴机组铺筑法; B 轨道摊铺机铺筑法; C 小型机具铺筑法; D 滑模机械铺筑法。
123、用作路面混凝土中的碎卵石或碎石中粒径小于75微米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C )。
A 0.1%; B 0.5%; C 1%; D 2%。
124、 于特重、重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使用的砂,规范中规定,其硅质含量不应低于
25%。所以,在该路面中,细集料最宜使用(C )。 A 机制砂; B 山砂;C 河砂; D 特细砂。
125、 盐、硫酸钠等外加剂常用在水泥混凝土中用作( C )。 A 减水剂; B 缓凝剂; C 早强剂; D 引气剂。
126、 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通常要求面层混凝土的( B )抗弯拉强度达到4.0~
5.0Mpa。
A 3天; B 28天; C 30天; D 90天。
127、 泥混凝土湿混合料应具有适当的施工和易性和较好的工作性。描述该特性的指标
参数是( C )。
A 混凝土抗弯拉强度; B 混凝土抗压强度; C 塌落度; D 粘结度。
128、 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要求,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有所限制。对于二级
公路及以上等级的公路,最小单位水泥用量为( C )。
A 200kg/m; B 250kg/m;
33
C 300kg/m; D 400kg/m。
129、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应满足耐久性要求,最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大于( C)。
33
A 300kg/m; B 350kg/m;
33
C 400kg/m; D 450kg/m。
130、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计算时,采用的标准轴载为(B )。
A BZ-50KN; B BZ-100KN; C BZ-200KN; D BZ-500KN。
131、 水泥混凝土细集料的级配应符合规范规定,水泥混凝土桥面最宜使用( C )。 A 粗砂; B 细砂;C 中砂; D 特细砂。
二、多项选择题 路基工程
1、下列哪些属于路基干湿划分的类型( ABE) A、 干燥 B、潮湿 C、透水 D、淤泥 E、过湿 2、确定路基土的回弹模量的方法有(BCDE ) A、工程类比法 B、现场实测法 C、室内试验法 D、换算法 E、查表法
3、路基工程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CDE ) A、排水沟 B、倒虹沟 C、暗沟 D、渗沟 E、渗井
3
4、用重型击实法求得的路堤填料最大干密度为2.28g/cm,下面为93区路堤各测点的工地实测干密度,压实合格的测点有(DE )
33 3
A、2.07g/cm B、2.09 g/cmC、2.11 g/cm
3 3
D、2.13 g/cm E、2.15 g/cm
5、路堤施工中,错误的填筑方法有( BCD ) A、路堤下层填强透水性土,上层填弱透水性土 B、路堤两侧填强透水性土,中部填弱透水性土
C、路堤两侧及顶部填弱透水性土,其他部分填强秀水性土 D、弱透水性土和强透水性土混合填筑
E、路堤顶部及两侧上部填弱透水性土,其他部分填强透水性土 6、具有排水功能的软基处治措施有( ABCD ) A、砂垫层 B、砂井 C、袋装砂井 D、塑料插板 E、抛石挤淤
7、采用纵挖法施工的路垫,可以根据路垫的长度和深度大小选择( ABD )进行开挖。 A、分层纵挖法 B、分段纵挖法 C、分条纵挖法 D、通道纵挖法 E、全宽纵挖法
8、路基填方压实施工中容易发生“漏压”的部位是(ACD ) A、填挖交界处 B、路基两侧边沿
C、靠近桥涵及各种构造物处
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