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教育哲学的定义: (1)“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却有一点事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伦理问题; (2)“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性质的学科。从哲学的关系看,它既是一门边缘学科,从其与其他教育科学的关系看,他有事一门基础学科。”
(3)教育哲学应当是教育科学的慨括和总结,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而教育科学的发展又给教育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4)教育哲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顾名思义,它既带有边缘学科的特点,但又不是一般的边缘学科。
2、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大写的哲学”与小写的哲学是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研究当代哲学变革时所用的两个概念。
3、教育哲学的反思:教育哲学的反思是教育哲学研究中最关键的特征。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有两层内涵:
(1)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追求价值的中立,而是把研究者自身和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着对这一内部重要条件的分析。
(2)指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着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4、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就是要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新的认识和评价。)
(1)帮助教育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 (2)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3)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4)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 (5)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与反思
(6)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 5、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 (2)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 (3)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4)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 (5)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
第二章:
一、教育哲学有以下特征:
1、教育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种多元哲学基础的现象不存在了。
2、教育哲学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比解放前的要强;
3、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这对于我国教育哲学学科本土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克服对西方教育哲学理论的严重依附。
4、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教材编写深入到专题问题的研究,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了一些亚领域,如基础教育哲学、教育学哲学、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哲学,等等。 5、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学分会。 二、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教育实践,
2、教育哲学的学术水平不够,与教育原理区别不大,
3、教育哲学研究的视野狭隘,参与国际教育哲学的交往和对话太少。 三、规范教育哲学:“规范教育哲学”最早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弗兰肯纳在灭国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那场教育哲学性质大辩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四、分析教育哲学: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贡献是开辟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他们主张对那些用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所有概念、观念或思想体系的的意义进行说明,把它们还原或分解为一些更基本的概念。然后,揭示这些基本概念与其它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明这些基本概念的所指。 第三章
一、今日的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
1、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及哦啊与得对象观; 2、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3、再次,教育要官之人的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
4、再其次,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的问题,就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的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最后,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即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二、理性人:“理性人”是现代西方文化中一个具有哲学、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人的形象。
理性人的主要特征:
1、 第一,人是有理性的内在的本质特性,是人的普遍“类特征”;
2、 第二,理性即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也是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
3、 第三,理性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不同于感性和知性,后者是为了知识现象,形成感性的和经验的知识,前者是为了把握本质,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和深刻的理论知识;
4、 第四,借助于理性和理性知识,人类就能不断深化认识,把握和重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自由;
5、 第五,理性的人无所不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化身;
6、 第六,人的理性是先验地赋予的,但也需要最低限度的训练,否则理性会丧失。 六、“社会人”形象:“社会人”的形象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于教育知识之中并逐渐占据教育相关知识核心位置的人的形象。“社会人”的形象一般来说又有两种:一是“政治人”形象;二是“经济人”形象。 三、教育能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做些什么:
1、提出人生境界的问题;2、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 3、讨论人生境界的意义; 4、启发人生境界的反思;
5、介绍伟大人物的榜样;6、培植实现人生至境追求的信念; 7、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
第四章:
一、知识:从释义来看,“知识”属于人类认识的“经验”,但又高于人类认识的“经验”,因为它是以“成果”或“结晶”形式出现的认识“经验”,是那些已经得到证明或证实的、有价值的经验。 二、“知识”的特征: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而不是纯粹个体的精神产品。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传播的过程既可能是显性的,如通过学校和大众传媒体进行,也可能是隐性的,如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进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三、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1、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2、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性质;3、知识的性质影响到教学过程 四、现代知识的性质:
1、客观性;2、普遍性;3、中立性; 五、现代知识的性质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1、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2、现代课程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知识霸权;3、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控制过程 六、后现代知识的性质:
1、文化性;2、境域性;3、价值性
七、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对后现代课程影响:
1、反思和改革科学课程2、开发本土课程3、加强人文课程 4、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 理解部分:
一、 人作为存在的的特征:
1、存在的绝对性;2存在的意向性;
3、 存在的的文化性;4存在的时间性; 5、 存在的的语言性 ;6、存在的独特性
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1、死亡的问题;2、奴役的问题;3、有限的问题 4、孤独的问题;5、自我认同的问题 四、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的方面: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为人类带来实际的利益;知识也可以为人类带来精神的愉悦…等等 有弊的方面:
1、 知识的不当使用。知识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2、 知识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
3、 知识本省侵害到个体的思想自由。
综述:知识与人生的关系,远比日常生活中人们已有的认识要复杂。一方面,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知识价值的看法也要超越庸俗的功利主义和盲目的乐观主义。只有这样,
我们才算真正地理解了知识与人生的关系,才能够为课程理论和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认识和人生论基础。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
1、理性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理性”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或思维活动。
2、早期的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征。亚历士多德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而是“人的本性”
3、理性的特征或用法:第一“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第二,作为一种思想活动,“理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第三,作为一种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理性”不仅关涉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涉到行为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辩护;第四,“理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第五,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理性”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时间、地点、环境、组织等)密不可分,因此“理性”不是普遍的,而是境域,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理性风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所使用的概念、所遵循的规则等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可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类的理性有一个不断发展和重构的过程。 4、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5、“教学”概念的关键特征:1、“教学”的“意向性”2、“教学”的“双边性”3、“教学”的“中介性”4、“教学”的“伦理性”
6、教学的理性基础:一、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 二、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 三、教学的中介性与工具理性 四、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理性
7、教学:理性的探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不仅是外在的知识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的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得“理智的愉悦”。一、理解教学目标 二、建构师生关系 三、再思教学内容 四、认同教学伦理
第六章自由与教育
1、关于自由的认识:在西方思想家的论述中,多数人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自由”,将“自由”看成一种公民享有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宗教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信仰自由”这是一种区别于“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的自由形式,也是从神学的角度对“自由”概念新的阐述。
2、自由与人生:一、自由是人的类本性 二、自由是智慧之门 三、自由是德性的基础 四、自由是一种基本价值 3、自由与社会(了解):一、自由与民主 二、自由与科学 三、自由与社会秩序 4、“教育”意义的危机:指的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这个概念的各种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