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这条说的是“不拘小节”,有道理。
89、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这条有道理,不能过分注意小事而忽视了大事。
9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条说君子的改正错误,不过说“人皆见之”太过偏激了。
9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没有),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条说的是学习要持之以恒,逐渐积累
92、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这半句有道理,但没有写出后半句“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后半句说这些农工业的小技能不能成大事
,君子是不干的。这一整句说明孔子从思想上还是鄙视劳动者的。孔子自己看不起我们这些“小道”没什么大
不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听信孔子的屁话而看不起自己。
9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计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9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子)
这条是劝大家做事本分一些“本立而道生”,大家本分了,统治者也就“道生”了。
9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条本来是有道理的,告诉统治者要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安定,但是孔子把平均分配的范围限制在了“士大夫”
的贵族之内……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啊。
96、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 这条和“己所不欲”是一个意思,有道理。
97、“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条我就不赞同,我认为:不学诗,以嘴言,不学礼,以腿立。 我们没必要干什么事都按固定的老套路,“走
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9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不行)矣哉。 这条是半句,没什么意思
9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条有道理,说了人生下来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品行,但孔子又肯定了“生而贵之”的贵族遗传学说,真是自相
矛盾。
100、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条有道理,说话只要让人听明白就行了,不过这又和他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相矛盾。
10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这条有道理,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坚持。
10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条,我想问一下,您是不是老百姓,连这么残忍的话都拿来当作经典。这句的意思是这样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大体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假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只能满足?粮食、军队、对统治者的信任?三个
中的两个,那么暂时去掉哪一个呢?” 孔子说“先不要粮食。要说死,人总是要死的,但没有统治者的威信,
国家就不存在了……” 呜呼,老百姓吃不饱饭饿死了没人管,而国家的绝对统治要维护,这是什么逻辑?难道百姓都饿死了,只剩下
几个肥头大耳的贵族,国家就能发展吗?难道这就是您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吗?
10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条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10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条说:志士把“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105有子曰:“礼之用,和(中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条也很荒谬,古之圣贤治国的自然和谐之道是正道,是内在的、自然的,而孔子却要求用外在的“礼”来节
制、指导和谐是不行的。这条体现了孔子重外在轻内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思想,当然,这也是我国所
谓的“优良传统”。
10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兑现)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这条有一些道理,但孔子又以外在的“义”“礼”作为最终目标,实在是……
10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
这条说了“礼”的重要,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事倍功半;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
;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做事没有条理;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其实孔子这条理论恰巧是自掘坟墓,我们反过来看,没有“礼”的后果是多加辛苦、畏缩、尖刻等等,这些都
只是小问题,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礼”,而忽视了“恭”“慎”“勇”“直”这些基本的内在的品行,那后
果就不只是这些小问题了。
108、克己复礼为仁。
这条明显地阐明了孔子所谓的“仁”。遵守“礼”的要求就是“仁”,刚才我就说“礼”终究是外在的,内心
丑恶的人也可以精通礼节。 比如日·本· 鬼· 子,每天见面要礼节周全,但是却常常实行惨无人道的杀戮,战斗结束就把战刀擦干净放
整齐,但这刀再干净也归是满带血腥的屠刀。
10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条中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孔子却更正“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礼之人。” 说明两点,第一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且认为劳动者天生就是贱种,劳动者应该接受自己贫穷的
现实并为此感到快乐。第二孔子认为富人的首要任务是学“礼”,而不必帮助穷人摆脱贫困。
1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说了,这条又在说“礼”
11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条: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我认为“中庸是狗屁”
11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条好像又是半句
1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品性完美的人)矣。
这条第86条有
11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1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食禄)。 这条有道理,要先想怎么干事再想能得到什么。但是可怜的是孔子只把这一原则用在了“事君”上。
1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 瞎子)。
这条是说话的礼节,有道理。但孔子只知道礼节,而没有提到说话的内容。假使一个人再懂礼节,却说不出实
际内容,那才真是说话的大忌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