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考特辑|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
好人啥都说
百家号01-0121:22 好人啥都说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历史部分)
1.孟子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明C.郡县制 D.和井行制
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表出身的公弘为相,又“从文学之土中选拔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诸吏、散骑、中常停、给事中等身份侍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并由于时时被皇帝垂询而得参大政。”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权力 B.解决王国问题C.抑制土地兼井 D.打击豪强贵族 3.《琅邪台制石)记载:“普天之下,转心揖志,器械量,书同文字。”材料中的“文字”应是
A.甲骨文 B.金文 小菜 D.隶书
4. 梁武帝派庆之护送王元顺回,当他亲眼目睹旧貌换新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感慨地说:“自晋、未以来,号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 “旧貌换新颜”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经济重心的转移C.割据势力的削弱 D.北孝文帝改革
5.日本学者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 “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藏政治,而是综合了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费族政治。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
A.门下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三省六部导致君弱臣强C.皇权受到集体宰相的制约D 贵族政治抑制朋党之争
6唐玄家将(考经) 《道德经》《金侧经》并列为不坏之法.南宋孝宗说; “以佛治心以 道治身,以情治世”这能够反映!
A三教合的社会潮流 B三纲五常得到强化;C佛学取代了病家经学;D陆王心学受到重视 7.唐朝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天宝十二载,鉴真东渡就是由启碇的”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手工业的发展B. 城市经济的繁荣 C大运河的开通;D海外贸易的增长
8. “宋元小说话C.大运河的开通打人的倡导下,一些文人书商对流传民间的来元话话本在宋元至明代初期,都是以单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明中叶以后,在赞等本小说收集整理,加以刊印。”这种 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①程朱理学的兴盛 ②印刷技术的进步③海禁政策的松动 ④通俗文学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9. 额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指斥明末心学的弊害是“不习六艺 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由此可见顾炎武
A.把学术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 B.批判宋明理学重道德轻功 C.总结了天下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 D.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 中国传媒大学
第二部分 非选擇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游于乡校”的“乡”是当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乡校” 就是
.
.
这个乡所设的学校,也就是乡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当是针对农工商说的,说明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意工一也就是乡民都可以典问受教育的地方《左传》国公二年“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惠工”之后,接着又说“敬教”。“劝学”,这个“教”与“学”当时是针对工商说的,也说明当时的卫国必有乡校无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晋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记载,也是国设有乡校的证据。
随着春秋时代乡校的普及,过去的所谓“学在官所”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我们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请侯国的官,春秋末年,王室衰弱,灭国踵继,这种制度也随之动摇,原来在周王朝或诸使国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诸侯之覆灭,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学的知识传世。于是使出现了王官失守而文献四散,不能再继续禁闭而不外传的情况
《左传》那公十七年记载,孔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个“四夷”并非确指四方的戎狄夷蛮,当指官府之外,处于野中的四方平民两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
在社会安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学在官府”逐渐瓦解,乡学随之普及,新士人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在政治上不像过去的士那样“一朝委质,终身为臣”,在经济上也不再依靠奴隶主贵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乡校\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A 7B 8D 9A
31.社会背景: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失国,导致一些史官流散四方;学在官府的局面的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新的士阶层的出现,影响乡学的出现,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乡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随着乡学的发展新兴士阶层崛起,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哲学部分)
10.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下列说法中不能表达此认识的是 A. 道法自然 B.祸分,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D.物极必反。 11. \关于道,老子有这样的说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道是无法命名的,是无法用语音来进行规定的。 B. 道指的是最先存在的那个事物的名字。
C. 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所以它没有名字。 D. 道不是一个如“桌子”“水”一样的名字,而只是一个指称。
12. 《孟子 公丑》在论述“人性本善”时,提出了“四端”的说法。此“四端”是指 A. 是非之心,敬畏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 B.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敬畏之心、羞恶之心 C.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D. 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畏之心。 13.王阳明学问的核心观念,可以概括为“致良知”。下列说法不符 合王阳明原意的是 A. 良知就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致良知”是指在生活中遵从自己的本心而行事。 B.良知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识,最后融
.
.
会贯通,才能做到有良知。
C.“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当中进行,而不只是在心中冥想。 D.要达到“致良知”,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然后以诚敬的态度保持它。 14.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由”。对此主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接近庄子 原意的是
A.大鹏展翅九万里,小鸟只飞树般高,但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飞翔,所以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绝对自由的。
B.列子并不借助人造的飞行工具,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御风而飞,突破了人天生不能飞翔的局限,因而是绝对自由的。
C.一个人知晓人世间的荣辱是非,但是并不受其左右,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D.当一个人泯灭大与小、是与非、荣与辱、人与物的界限时,他就能够做到与自然同一,顺其自然地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15.儒家经典《大学》被认为是重要的学习入门书,其中提出的进德修身的所谓“三纲领”、 “八条目”,依次是指
A. 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格物、穷理、正心、诚意、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 穷理、格物、诚意、正心、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C.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造者。孔子思想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 孔子好学深思,体会观察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他并没有把这个大道理高高地孤悬在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以亲切的、活泼泼的、沁人心牌的文字说出来,衍成教义,教导人,启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把它开显出来,活成君子,
在孔学教义中,“仁”也许是最核心的观念了,关予“仁”的表述,其中包括:“仁者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仁远乎战? 我欲仁,斯仁至矣。”
“客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孔子“仁”的观念进行阐释。 中国传媒大学 哲学参考答案:
10.A 11.B 12.C 13.B 14.D 15.C
32.孔子“仁”的主是“仁者爱人”,必须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即“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仁”是人作人的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在品质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要人们遵守礼仪规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有了求“仁”的在自觉性,即能“仁远乎战? 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实现“爱人”在于推己及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答题注意结合材料,意思相似即可给分)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解析(文学部分)
16.《诗经》 常用赋比兴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是(B) A. 采采苯莒,薄言采之。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
.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蠑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需发, 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7.《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下列说法不符合《离骚》这一特点的是:(A)
A.擅长叙述客观事物 B.擅用香草美人意象 C.采用大量神话故事 D.主观感情色彩强烈
18.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下列诗句中,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意相近的是(A)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C.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 对第18题中《行行重行行》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D) A远行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B.远行在外的游子对自己功业理想的追求。 C.主人公远游在外,久难归还,思乡情切。 D.主人公思念远游在外、久不归还的亲人。
20. 阮籍《咏怀》其一:“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秋风吹飞藿(豆叶),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含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对诗中“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两句,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借自然之最物,表达人世的艰辛与生命的脆弱。 B.从春天到秋天,自然界的生命从繁华走向凋零。 C.借自然景物的盛衰,表达了归隐于山林的快乐。 D.首句是由“桃不言,下自成蹊”演化而来的。
21. 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有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与“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句意最相近的是:(B)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22.“飘逸”和“沉郁”分别是前人对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下列杜描写战事的诗句中,属于杜甫的诗:(A)
A或戚去故里,悠悠赶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B.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土卧龙沙。 C.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D.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
.
23.柳宗元《渔翁》“渔翁傍夜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C) A.诗歌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鲜活生动,引发读者无限遐思。 B.诗中视觉所见和听觉所闻超越了有限性,达到了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C.诗中渔翁唤醒了山水,看到了天际,表现了其听觉和视觉的超常性。 D.诗歌运用夸的手法,描写了渔翁逍遥自在、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
24.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阳中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以下四幅画中,最接近此诗诗意的是:(D)
25. 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对诗意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诗人借汉室的兴亡,抒发了对唐王朝衰落的感叹。 B.诗人在历史兴亡的描写中,抒发了理想失落之感。 C.诗人将历史的兴亡与理想的失落融入秋景的描写。 D.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秋天萧瑟的景象。
26.下同宋代词句中, 最能展现诗人非凡政治抱负的是(B)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D.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27. 辛弃疾《贺新郎》中有言“我看青山多妖娟,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亲密关系。下列诗句中与其意思最相近的是(B)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