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
12.阅读课文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曲折________ 潇洒________ ②找反义词:热闹________ 飞驰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有河意味着有人家,就意味快到目的地了,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3)“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 )
A. 草原上的风大。 B. 草原很辽阔。 C. 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4)对文中画直线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B.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C.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5)选文让我们感受到( )
A.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性格。 B.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细腻优雅、含蓄内敛的性格。 C.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答案】 (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 (4)C (5)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
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4)C;(5)C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