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 13:32: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历史教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历史学科试题的分析,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挖掘高考试题所蕴涵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理解试题的内在价值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对高中教育教学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高考改革;核心素养;历史命题;考试与教学

2017年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两年来,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统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高考命题已经在静悄悄地“变脸”,命题趋向体现了从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立意的转变。试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5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挖掘高考试题蕴涵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试题的内在价值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希冀对中学教育教学能有所启发和思考。 1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例说 1.1 基于唯物史观的高考历史命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仔细阅读近年的高考试题,体现出的命题主旨仍是唯物史观。 例1(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5题)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材料中已经给出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故选择经济的原因和社会方面的原因,①是经济原因,④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②③与史实不符,因此D选项正确。

例2(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7题)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 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

材料中韩非对于3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故统治者就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A 选项“进步史观”正确。 例3(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27题)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表1中的数字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4(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26题)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包含劳动工具即生产技术,因此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正确答案为C项。

通过对上述4道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涉及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等等。因此学生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1.2 基于时空观念的高考历史命题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高考命题中,对时空观念的考查频率非常高,但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例5(2016年高考历史北京卷第12题)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1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本题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将《诗经》这一文学作品与特定的时间、空间区域建立逻辑联系。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

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A项出自《诗经》,《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故正确答案是A 项。其他选项均与西周时期不符。 例6(2016年高考历史北京卷第21题)

图2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A. 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 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 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本题将选修1教材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置于世界地图(空间)中,考查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①是德国,16 世纪在这里进行的宗教改革虽然削弱了罗马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②对应的是埃及,19世纪初埃及的阿里改革,虽然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是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国,阿里承认其对埃及的宗主权,故B项错误;③对应的是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④对应的是土耳其,20世纪前期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项。

例7(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9题)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xtyy0stgk3gznb0gt563y3j84vsq000ag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