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相对湿度的年变化规律:(随距海远近和纬度高低不同)
距海越远,f 越小,随纬度先从低纬向中纬递减再向高纬递增(原因) 2蒸发和凝结
2.1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2.1.1影响因素:蒸发面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 a、蒸发面温度愈高,蒸发愈迅速(实质是饱和差起作用) b、溶液浓度越大,蒸发越慢 C、空气湿度越大,蒸发越弱 D、有风时较无风蒸发迅速 2.1.2蒸发量及其变化特征 a、蒸发量与蒸发力的区别 b、蒸发量的日变化: c、蒸发量的年变化 d、蒸发量的空间变化 2.2凝结和凝结条件 条件:
1、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 (增加水汽或降温) 大气降温过程: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2、凝结核的两个作用: a、对水汽吸附
b、形成较大的滴粒以便水汽凝结
3水汽的凝结现象 ? 3.1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a、露和霜及形成条件
1比较:晴朗夜晚与多云夜晚;风力大小
2初霜日、终霜日、霜期、无霜期(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变化规律) b、雾凇和雨凇
3.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a、雾与霾(mai)雾的类型及分布:
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b、云 云的类型
3.2.2云量 和全球云量带分布(分析原因) a、赤道多云带 b、纬度20o-30o少云带 c、中高纬度多云带 4大气降水
4.1降水的形成:云滴增大为雨滴 降水;云滴增长过程: a、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b、云滴的冲并增长 4.2降水的类型 a、对流雨
b、地形雨与焚风效应(见下页图) c、锋面雨 d、台风雨
4.3降水的时间变化 a、降水强度 b、降水的日变化 分为:大陆型(两次)、海洋或海岸型(只有一次最大值) c、降水的季节变化(原因: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分为: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型、温带及高纬型 d、降水变率
中国降水变率:南方<北方;内陆>沿海 ? 降水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稳定性差,旱涝频率就高 4.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原因: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 虽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仍有一定的地带性如下, a、赤道多雨带 2000
湿润系数 K=P/E 当K>1时,说明P>E,属于湿润 ?当K<1时,说明P 第三节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 1.1作用于空气的力(四个力) 1.1.1水平气压梯度力 铅直方向 >>水平 1.1.2地转偏向力 看下页图 考虑A在赤道和极地的大小 1.1.3惯性离心力 仅产生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 在风速V=10m/s时, A=7*10-2 cm/s2 > C=2*10 -2 cm/s2 当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运动曲率半径特小时,可能会 A 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与等压线相交 大小随着高度减弱,近地面层30-50m最大 w在1-2km处f可忽略不计,此高度上为自由大气,下为摩擦层(行星边界层) 1.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大尺度运动) 1.2.1地转风 当G=A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白贝罗风压定律 1.2.2梯度风 当空气作曲线运动,且G=A+C或A=G+C时 比较Vg、Vc、Vac、大小(当G不变的情况下) 当G不变时 对于气旋内梯度风的Vc, G=A+C,A=G-C w对于反气旋内梯度风的Vac,G=A-C,A=G+C w 经计算可得: Vc < Vg < Vac 反气旋内存在气压梯度极限值,而气旋内不存在极限值,可比较如下的公式 Vc = Vac= 对Vac来说,只有下式存在才有意义 可见:反气旋内风速不大,而外围较大;气旋内正好相反中心风速很大 1.3风随高度的变化 1.3.1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1、热成风的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存在,导致到一定高度后,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梯度,即冷热造成高度气压差不同)比较:当Ta>Tb , A、B两地气压随高度变化 2、热成风的风速] 只有存在水平温度梯度,就存在热成风 3、热成风方向 1.3.2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根据温压场的配置和水平温度梯度) 1、当高压与暖区、低压与冷区一致时(风速加大) 2、当高压与冷区、低压与暖区一致时(风速先减后加) 3、当等压线与等温线相交时 4、由此,推测对流层中上层的的风 5、思考,应用热成风原理,分析对流层顶西风急流的成因 1.3.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埃克曼螺线 2 大气环流 2.1全球环流 1、理想状态:全球气压带与行星风系(仅考虑热力和动力因子)看下页图 2、实际上:断裂闭合的高低压系统 3、经向三圈环流(源于理想状态的行星风系) 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2.2季风环流(简称季风)——是“热力环流” 1、对季风的理解把握: 周期;风向变化;冬夏季风性质差异; 赫罗莫夫的季风分布图(如下红线区)——突出季风角 季风角在120o-180o w拉梅奇的季风分布图(如下方框区) ——突出季风指数 根据季风指数:季风显著区>60%;季风区>40% 2、季风环流的成因及理想模式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大地形的作用 3、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和东南亚季风的异同点: a、位置 b、气候特征 c、成因 2.3局地环流(受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原因) 2.3.1海陆风(出现地点、特征、原因) 出现在滨海地区,以日为周期,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受地区和天气影响而不同,若大范围的气压场气压梯度较大是,则海陆风被掩盖,是一种中尺度的局地环流。 2.3.2山谷风(出现的地方、原理 2.3.3焚风及其影响(回忆“地形雨”形成的相关知识) 3、主要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3、1气团和锋 3、1、1气团及其分类(分别根据热力性质和源地) 3、1、2锋及其分类(分布位置) 3、1、3锋面天气 1、冷锋天气(分为两类) 2、暖锋天气 3、准静止锋天气 4、锢囚锋天气 比较下图冷锋与暖锋的异同(从天气、坡度、) 准静止锋天气 锢囚锋天气(暖式锢囚锋和冷式锢囚锋) 3.2气旋与反气旋 3.2.1气旋 温带气旋(锋面气旋) 热带气旋(根据风力大小划分) 3.2.2反气旋 冷性反气旋(冷高压) 暖性反气旋(暖高压) 思考:气旋与反气旋及其相关天气特征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1、气候和气候系统 1.1气候 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天气: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思考: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稳定性、影响因子比较气候与天气 1.2气候系统:指形成气候及其变化的特性和过程(下页图) 气候系统的四个特性及五个组成部分 特性:热力性特性、运动学特性、含水性、静力学特性 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岩石圈)、生物圈 2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 2.1太阳辐射因子——能量来源,动力所在 2.1.1地球的有效温度(针对生命存在而言)——255k 有效温度的存在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日地距离、地球表面反射率 2.1.2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天文气候: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 影响辐射量的因子: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地球上的七个天文气候带 2. 2环流因子(本书指大气环流) 2.2.1大气环流的作用:热量输送与水分循环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调节 热量输送 { 海陆间的热量调节 2.2.2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纬圈热力环流——沃克环流(下图) 厄尔尼诺现象与南方涛动(和称ENSO;下页图) 2.3地理因子 2.3.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之别(下页图) 2.3.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的热量输送对大陆东西岸的气温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 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的影响 2.3.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高度、地表形态、坡向)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山地两侧温差大 在迎风坡降水随高度上升的变化规律 山地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与垂直气候带 最大降水高度(113页) 3、气候带和气候型(图在后面) 赤道多雨气候 热带海洋性气候 3.1低纬度气候 {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副热带季风气候 副热带湿润气候 副热带夏干气候 3.2中纬度气候 {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3.3高纬度气候 {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3.4高地气候 思考题: 试比较热带季风气候与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试比较热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试比较热带、副热带、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请沿北纬40o分析亚欧大陆自西向东大致有哪些气候类型,并简要说明成因。 请比较南北纬30 o—— 40o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1、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圈:由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构成 当量深度:各部分水量在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深度 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1水循环 2.2水量平衡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PC+PO=EC+EO 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 P+R-E=0 全球水量平衡特征(课本130页) 全球降水与蒸发随纬度变化特征的不同(课本图131页)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1、海洋的起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