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0 6:32: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陈钟樑《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2012-01-18 21:26:05| 分类: 名师课堂实录 |字号 订阅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陈钟樑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30-3:1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 生:读过。

师:哦,读过的。我们看一下史铁生的介绍。(屏幕显示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大家看一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生默读)他多次获得大奖,特别是华语文化传媒的大奖。 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 生:母爱。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读过的—— 生:《我与地坛》。 师:对,《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 生:“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评点:这是第一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中横向联系《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话语。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有四:直接表现史铁生对于母爱的看法,省去了许多需要解释的语言;增加课文教学内容的厚度;巧妙引出“光阴流转”,引出下一步讨论的话题;表现教师的一种手法,一种开放的思维,一种知识面的开阔。

师: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默默翻书)

师:哪些同学看出来了?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时间。

师: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

接下来呢? 生:“第二年“。 师:嗯,“第二年“,”又过一年“,下面还有呢? 生:“再过一年”。

师:对。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评点:这里顺势切入。顺着“光阴流转”切入到“时间”。扣住“时间”的顺序进行教学,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既是“切入”,又是“抓手”。于是教学的过程顺理成章。

师:来,我们先看看整篇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2个。

师: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起笔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想这样,我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 (师生共读《合欢树》第一自然段)

师:好,我们看史铁生的起笔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就是写他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一个生活片段。 师:生活片段这是一方面,还有吗? 生:描写他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活泼。 师:还有呢? 生:开明。

师:活泼、开明,还有呢?你看啊,和儿子争论起来了,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生:好强。

师:对,很好强。还不够,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讲,是什么? 生:爱美。

师:哎,是个很爱美的女性。你看,第一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当年的阳光,她好强的脾气,而且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很追求美的女人。同学们,我们想想看,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丰富吗? 生:丰富。

评点:从第一段讲起,手法老道。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非常值得品味。如果将第一段轻轻带过,如果忽略了第一段在全文中“张本”的作用,很可能是没有读好这篇课文。

师:这样丰富的内容,全在史铁生笔下的叙述表现出来。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变老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 生: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师:对,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

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 生:(思考)

师:这个同学们可能太小了,感觉不到。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 生:(笑) 师:“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生:(大笑)

师:史铁生在这里抓得很准。到了“我”三十岁,我的小说发表了,我得奖了,可是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文章的一开始,看来很平淡,但是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我们看作家王安忆是怎么评论史铁生的散文的。我们齐声把第一句话朗读一遍。 生:“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师:对,“原初面目的的情感”,写母爱。

评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讲第一段的重要性。详于“二十岁”,略于“三十岁”。品词论句,体味深刻。以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对母爱的理解。注意第一次引用的王安忆的一句话:“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的情感。”教学内容在这里巧妙地升华到了理性,教学的视野顿然开阔。所谓走进文本和跳出文本,这里就是经典的细节。

师:那么怎么在后面,用了很多的笔墨,写的却是什么呢? 生:合欢树。

师:而在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一群什么? 生:老人。

师:对,一群院子里的老人。有人问,这算不算是闲笔呢?写母亲是文章的主题需要,怎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一群老人呢? 生:(思索)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故乡》读过吗?《故乡》写农村的破产,主要是通过谁来表现的? 生:闰土。

师:但是文章还写了谁呀?杨二嫂,对吧?如果说写闰土,是确保了这篇文章主题的深刻,它的深度;那么写杨二嫂呢,就是文章的厚度。这里写母亲,是确保文章的深度;那么写院子里的一群老人,就是文章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的一种折射。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

评点:这是第二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之中横向联系小说《故乡》中写人物与表现人物的手法。其作用,其效果,其深度,都值得我们品味。关于文章“深度”与“厚度”的点拨,可以说是文章阅读中点示给学生极富理性色彩的妙语。教学的内容,在这里由“一课”走向了“一类”,教学内容的视野同样顿然开阔。 生:(默读)

师:同学们,课文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了老太太的什么呢?第一,“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看到吧?“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这一群老太太,这一群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她们是非功利的。没有什么功利心,讲究的是实在。“我”是不是得奖了,得了什么奖啦,她们毫不在意,她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腿。

师:对了,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工作。好像更重要的有个内容——她们和史铁生在一起

聊聊天、喝喝茶,从来不提起母亲。为什么? 生:怕他伤心。

师:对了,怕史铁生伤心,这是二。但是,她们最怕的是什么呢?既不提起,又怕什么? 生:我觉得最怕的是史铁生忘了他的母亲。 师:对,所以“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请大家圈下一个词——“终于”。下面要请同学们想想看,你认为“终于”这个词包含着哪几层意思?两两讨论一下,然后起来回答。 生:我觉得“终于”包含了两个角度,一个是作者本身,就是他和老太太聊天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讲到他的母亲,他可能心里也会觉得她们为什么不讲呢,终于等到这一年,她们终于讲了,其实作者心里可能一直很希望老太太她们讲到他的母亲。这是一个角度,就是作者的角度。另一个角度是老太太,她们之前一直没有提起是因为怕史铁生伤心,但是她们又真的很害怕他会忘了他的母亲,所以她们忍了一年又一年,还是讲了。 师:还有补充的吗???如果今天大家回去,翻一翻《汉语大词典》,我们对刚才女同学的发言,既有热情的肯定,也可以作一点补充。“终于”,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时间的等待。“终于”总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能由刚才马上到现在,这个不能用“终于”。第二,刚才女同学讲到,头脑的酝酿。想了好多次,但一直没有实行。第三,行动的努力。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所以“终于”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语“最终”截然不同,这两个词语不能随意调换。请一位同学把“终于”包含的三层意思再复述一遍好不好? 生:“终于”包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是时间的等待,一层是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 师:对,所以“终于”又提到了母亲。提到母亲以后,就带出了合欢树。所以刚才我说的,写这几个老人,不仅使整个主题更有厚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生:引出合欢树

师:对,几位老太太在文中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文章合欢树的出现显得非常自然。听了老太太的话——“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感觉怎么样? 生:“一阵抖”。 师:“我心里一阵抖”,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王安忆的这段话里,“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从心里的震动开始,逐步“趋向理性”。(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的第二句王安忆语“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所以老太太的出现还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评点:讲析描写“老太太们”的作用,眼光锐利。这里就是文学欣赏的教学,真正地在“作用”“效果”上做文章。读懂了这一点,就读出了文章的情味,读出了文章的用笔技巧。品词论句,角度精致。第二次引用王安忆的一句话“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同样是理性的阅读指导。这与前面的第一次引用形成照应,教师的教学手法渐显规律。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合欢树。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第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没有搬其他的草其他的花,搬的是合欢树,搬的是含羞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我们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性,所以她搬了合欢树是情理之中的——她本身喜欢花。另外,母亲把含羞草搬回家,可能是想让“我”,也就是她的儿子看到花,心情会好一点。

师:你有一点讲得非常好。母亲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和第一个自然段相照应。另外,她也想让家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那为什么要她不找其他的花,而找含羞草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我觉得呢,就是母亲那时候去帮他找工作,而且作者的脚已经残废了,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含羞草一样,每次去碰它它就合拢然后战胜自己的困难,再重新开放。母亲就想通过这

搜索更多关于: 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 的文档
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wb3k4bgn68ojis8frf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