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生大黄、炒栀子、生地黄、牡丹皮、淡竹叶、水牛角(先煎)、赤芍、丹参、麦冬、甘草等。 4.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银花甘草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生地黄、黄芩、赤芍、牡丹皮、栀子、甘草等。制附子、麦冬、五味子、黄芪、当归、生地、石斛、白术、甘草。 5.阴伤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救逆。
推荐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白参制附子、麦冬、五味子、黄芪、当归、生地、石斛、白术、甘草。 6.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兼清余毒
推荐方法:八珍汤加味。黄芪、金银花、黄芩、党参、炒白术、当归、茯芩、熟地川芎、炒白药、丹皮、知母、麦冬、甘草等。 中成药:八珍颗粒冲剂等。
(三) 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 因感染、创伤、烧伤等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瘀毒互结、邪毒内陷证)的器官功能受损期及衰竭早期可选用具
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
2. 辩证中兼气虚津亏,气阴两伤者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 中药浸浴疗法
适用于大面积烧伤脱痂期、创面伴有感染、烧伤残余创面、手术前创面、需要功能锻炼的肢体等。目的是加速创面溶痂、清洁创面达到预防创面感染、促进功能部位创面康复。采用中草药(荆芥、双花、野菊花、大黄、水蛭等)或中药黄连散等放入浴液中充分溶解,采用移位推车搬运患者至水槽中,头部露出水面,两耳填塞棉球,开启冲浪模式,即开始浸浴治疗。浸浴的水温不超过40℃根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1次,首次浸浴不超过15分钟左右,以后可以逐渐延长。 (五)其他疗法 1、物理治疗
(1)红外线照射治疗:主要作用是促进渗出吸收,减轻水肿和感染,使创面干燥结痂,预防和控制感染,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形成。红外线照射一般每次30-60分钟,每日1-4次,照射时要经常询问和观察皮肤反应情况,防止烫伤。
(2)高压氧治疗:氧对于创面修复细胞合成胶原及上皮生长是必需的,高压氧治疗能促进创面愈合剂提高植皮的存活率,减少瘢痕的形成。每日1次,每次1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加压疗法
深Ⅱ度烧伤以上患者愈合的创面往往会有程度不同的瘢痕增生,需要尽早应用加压疗法防治。选择具有良好弹性的织物材料,如弹力手套、弹力服、弹力绷带等,在局部瘢痕未隆起之前即开始加压,压力在25mmhg左右可产生治疗作用。欲取得加压疗法的良好效果,需坚持“一早、二紧、三持久”的原则:“早”即在瘢痕未隆起之前开始加压;“紧”即在不影响远端血运的前提下愈紧愈好;“持久”即24h连续加压,除洗澡以外,不要解开,压迫半年到1年。对凹陷部位适当加上衬垫,使瘢痕均匀受压,以达到良好效果。 (六)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体位选择、创面护理、特殊烧伤部位护理、心理护理等。
1、基础护理:包括患者出、入院处置,各种床单的准备,患者的清洁与卫生护理,心电监护,各种注射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给氧,吸痰,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机的使用等。
2、体位选择:无体克者采取半卧位,以利水种吸收;颈部烧伤者头部取过伸位,将一枕头垫于肩下;会阴部取仰卧位,双腿外展60°,充分暴露创面,大面积烧伤伴会阴部烧伤者用翻身床;背臀部烧伤采用俯卧位为主,减少创面受压,充分暴露创面,保持创痂干燥。
3、创面护理:包括包扎疗法、暴露疗法、浸浴疗法等护理,目的是减少创面感染,保证皮片生长良好,促进创面愈合。
4、特殊烧伤部位护理:包括头面颈部烧伤、会阴部烧伤护理等。 5、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增强患者自信心;增进沟通,了解患者思想状况,与家属多交流,估心理疏导,出院后定期随访,从多角度关心患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局部痒痛症状消失,无明显疤痕增生或疤痕增生经治疗后基本软化,色泽接近正常皮肤。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未完全愈合,局部痒痛症状明显缓解,疤痕大部分软化,有轻度色素沉着或减退。
未愈:发热或低热不退,口干、烦燥减轻不明显,创面感染不能控制,未能愈合,局部痒痛症状无明显缓解,疤痕增生明显。 (二)评价方法 1、疗效指标
创面愈合情况:烧伤后创面局部痒痛,创周红肿、创面渗出、色素沉着、疤痕增生等。
创面愈合时间:从创面用药起到创面完全上皮化所需时间。 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
2、全身症状:发热、口干、烦躁、尿黄、便秘等。
3、安全性指标
一般项目:体温、脉搏、血压。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