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训练(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宗法制度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郡县制度的发展
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15.以下内容出自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
A.带有明显的野蛮性和落后性 B.使判罪和量刑有了明确标准 C.保证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D.一定程度上反映平民的愿望
16.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17.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摆脱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8.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该材料反映出
A.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大 B.战争是疾病传染的根源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落后导致流感蔓延
20.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这说明列宁
A.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B.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 C.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D.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21.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是后人伪造的史实 C.是研究全面抗战的珍贵史实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2.据下面建国后米价变化数据图分析,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3.历究强从史下列中,史结论逻辑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史研调“论出”。选项实与之间关系
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8.(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经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
——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是劳动分工导致相
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是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是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是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原文)(8分)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6分)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了许多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史实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
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