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级篇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1 2:38: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初级篇

第一章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为了有效地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减少火灾损失,必须首先对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着火机理、火灾发生发展规律及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以便在掌握火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和破坏燃烧的基本条件,达到防火、灭火和控制火势扩大蔓延的目的。

第一节 物质燃烧原理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热现象,称为燃烧。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一、燃烧的基本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人们总是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三个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可燃物 温度 氧化剂 图1-1-1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者其它氧化剂起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可燃物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从数量上讲,绝大部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

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对于这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燃烧。例如,铁和铜在通常条件下谁也不会认为它们能燃烧,但事实上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的燃烧,赤热的铜能在纯氯中发生剧烈燃烧。铝粉不但会燃烧。甚至飞扬在空气中时遇火还能发生爆炸。在这种条件下,完全可以说铁、钢和铝也是可燃物。不过,人们一般还是把铁、铜和铝作为不可燃物对待,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并不发生燃烧。又如像聚氯乙烯、酚醛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在强烈火焰作用下也能燃烧,但离开火焰后则不能燃烧,将这类物质就称之为难燃物。 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一个首要条件,没有可燃物根本不能发生燃烧。 (二)氧化剂(助燃剂)

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通常我们所讲的氧化剂(助燃物)是指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此外,还有能够提供氧气的含氧化合物和氯气等。 ? (三)温度(引火源)

? 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一般分为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

两大类。了解火源的种类和形式,对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直接火源主要有:

?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灯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

动车辆排气筒火星、飞火等。

?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头及漏电打火;电话、手饥等通讯工

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 3、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 间接火源主要有:

? 1、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磨擦发热等。

? 2、自燃起火:是指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物质不身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

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 (四)链式反应

? 大多数的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时,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

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即它们在燃烧前会裂解成为更简单的分子。这些分子中的一些原子间的共价键常常会发生断裂,从而生成自由基。由于它处于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状态,能与其它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它是维持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燃烧必然发生。在各必要条件中,还有一个“量”的概

念,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燃烧的充分条件是: ? (一)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如:

车用汽油在-38℃以下、灯用煤油40℃以下、甲醇在7℃以下时均不能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在这种条件下,虽有充足的氧气和明火,仍不能发生燃烧。 ? (二)一定的氧气含量

?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含氧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虽然燃

? ?

?

? ? ? ?

?

烧的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如:汽油燃烧的最低含氧量要求为14.4%,煤油为15%,乙醚为12%。 (三)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达到这一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否则燃烧便不会发生。如: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2.24%)为0.215mJ。

对于无焰燃烧,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有焰燃烧,除以上三个条件外,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 三、燃烧的类型

燃烧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它们具有共同特征但表现形式不同。 (一)闪燃

液体都能蒸发,而且液体的蒸发温度范围非常广,既能在高温时蒸发,又能在常温时蒸发,甚至低温时也能蒸发,只是蒸发的速度不同而已。当液体温度较低时,由于蒸发速度很慢,液面上蒸气浓度很小,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焰时,是点不燃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液面上蒸气浓度增大。就有可能在一定的蒸发温度下,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焰闪出火花并随即熄灭。这种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采用闭杯法测定),液体表面上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又称闪电点)。闪燃是一种瞬间燃烧现象。闪燃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表面上聚积的蒸气一瞬间燃尽,而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以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但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闪点是表示可燃液体性质的指标之一。当可燃液体加热到闪点及闪点以上时,遇有火焰式火星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引起着火。在消防管理中,对这种燃烧现象应引起注意。以下是几种易燃液体的闪点:

表1-2-1 部分易燃液体闪点

闪点(℃) 液体名称 闪点(℃) 液体名称 汽油 -46 乙醚 -45 煤油 28 丙酮 -20 酒精 9~11 笨 -4 (二)着火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货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着火。

一种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燃烧热使该物质能蒸发出足够的蒸汽来维持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较燃点。通俗的将就是能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

性也就越大,部分常见可燃物见下表。

表1-2-2 部分常见可燃物着火点

物质名称 蜡烛 赛璐珞 豆油 无烟煤 赛璐珞 木材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一般规律是: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而且液体的闪点愈低,这一差值愈小。例如,汽油、丙酮等闪点低于0℃的液体,这一差值仅为1℃;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这一差值可达到30℃以上,实际上,在敞开容器中很难把易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区别开来。因此,在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时,一般以闪点为参数。

但是,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则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以便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控制这些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就可防止火灾的发生;灭火中用冷却法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使火熄灭。 ? (三)自燃

?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者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称做自燃。

?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物质的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即本身自燃)两大类。 ? (1)受热自燃

? 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接触而靠外部热源作用下,达到一定温度时而发生自行着火现象,称为受热自燃。例如,可燃物在加热、烘烤、熬炼、热处理中,或者受磨擦热、辐射热、压缩热、化学反应热的作用而弓起的燃烧,均属于受热自燃。 ? (2)自热自燃(即本身自燃)

? 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造成积热不散而引其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热(或蓄热)自然,也叫本身自然。例如:鱼粉、菜子饼、湿稻草、油棉纱、褐煤等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下的燃烧均属自热自然。 ? 在规定的条件下,物质发生自然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然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物质的自然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九越大,几种物质的自燃点如下:

燃点(℃) 190 100 220 280~550 100 250~300 物质名称 橡胶 纸张 棉花 麻绒 烟叶 炭黑 燃点(℃) 120 130~230 210~255 150 222 180

搜索更多关于: 初级篇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的文档
初级篇防火防爆基础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nug4k29l1xu1x81hb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