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磨削表层裂纹是由于表面层(A)的结果。
[A]:残余应力作用 [B]:氧化 [C]:材料成分不匀 [D]:产生回火 82. 钻削时切削热传出的途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B) [A]:刀具 [B]:工件 [C]:切屑 [D]:空气介质
93. 工件受热均匀变形时,热变形使工件产生的误差是(A)
[A]: 尺寸误差 [B]: 形状误差 [C]: 位置误差 [D]: 尺寸和形状误差 83. 为消除一般机床主轴箱体铸件的内应力,应采用(C ) [A]: 正火 [B]: 调质 [C]: 时效 [D]: 表面热处理
84. 定位误差主要发生在按(B)加工一批工件过程中。
[A]: 试切法 [B]: 调整法 [C]: 定尺寸刀具法 [D]: 轨动法
85. 尺寸链的其它组成环不变,某一减环的增大,使封闭环(B)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大可小
86. 车削一批工件的外圆时,先粗车一批工件,再对这批工件半精车,上述工艺过程应划分为(A)
[A]:二道工序 [B]:一道工序 [C]:二个工步 [D]:一个工步 87. 形状复杂的零件毛坯(如壳体)应选用(A) [A]:铸件 [B]:锻件 [C]:型材 [D]:焊件
88. 粗基准选择时,若要保证某重要表面余量均匀,则应选择(B) [A]:余量小的表面 [B]:该重要表面 [C]:半精加工之后 [D]:任意 89. 工件的调质处理一般应安排在(B)
[A]:粗加工前 [B]:粗加工与半精加工之间 [C]:精加工之后 [D]:任意 90. 大批量生产的形状较复杂的中小型轴宜选用的毛坯是(C) [A]:铸件 [B]:自由铸 [C]:模锻件 [D]:渗碳淬火
91. 由一个工人在一台设备上对一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D)
[A]:走刀 [B]:工步 [C]:工位 [D]:工序
92. 提高低碳钢的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常采用(B) [A]:退火 [B]:正火 [C]:回火 [D]:淬火
93. 大批大量生产中,对于组成环数少装配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常采取(B)
[A]:完全互换法 [B]:分组装配法 [C]:调整法 [D]:大数互换法 第 3 页 共 22 页
94. 当精加工表面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选择定位精基准的原则是(D)
[A]:基准重合 [B]:基准统一 [C]:互为基准 [D]:自为基准
95. 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 C ) (A)粗车-精车-磨削 (B)粗铣-精铣 (C)粗车-精车—超精车 (D)粗磨—精磨
96. 加工铸铁时,产生表面粗糙度主要原因是残留面积和等因素引起的。
(A)塑性变形 (B)塑性变形和积屑瘤 (C)积屑瘤 (D)切屑崩碎
97. 车削螺纹时,产生螺距误差、影响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是(C) (A)主轴回转精度 (B)导轨误差 (C)传动链误差 (D)测量误差
98. 在主轴箱体的加工中,以主轴毛坯孔作为粗基准,目的是( A )。 (A).保证主轴孔表面加工余量均匀 (B)保证箱体顶面的加工余量均匀
(C)保证主轴与其它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 (D)减少箱体总的加工余量
99. 在大量生产零件时,为了提高机械加工效率,通常加工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为??(B ) (A)试切法 (B)调整法
(C)成形运动法 (D)划线找正安装法
100. 车床上安装镗孔刀时,刀尖低于工件回转中心,其工作角度将会比标注角度???( D )
(A)前、后角均变小 (B)前、后角均变大
(C)前角变小,后角变大 (D)前角变大,后角变小 101. 定位基准是指(C)
[A]:机床上的某些点、线、面[B]:夹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C]:工件上的某些点、线、面[D]:刀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102. 工序基准定义为(A)
[A]:设计图中所用的基准[B]:工序图中所用的基准[C]: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基准[D]:用于测量工件尺寸、位置的基准
103. 工件采用心轴定位时,定位基准面是(C)
[A]:心轴外圆柱面[B]:工件内圆柱面 [C]:心轴中心线 [D]:工件外圆柱面
104. 机床夹具中,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元件是(A) [A]:定位元件[B]:对刀—导向元件[C]:夹紧元件[D]:连接元件
105. 工件以圆柱面在短V形块上定位时,限制了工件(D)个自由度。
[A] 5 [B] 4 [C] 3 [D] 2
106. 加工大中型工件的多个孔时,应选用的机床是(D) [A]:卧式车床[B]:台式钻床[C]:立式钻床[D]:摇臂钻床
107. 在一平板上铣通槽,除沿槽长方向的一个自由度未被限制外,其余自由度均被限制。此定位方式属于(B)
[A]:完全定位[B]:部分定位[C]:欠定位[D]:过定位 四、 简答题
第 4 页 共 22 页
1. 粗、精基准有哪些选择原则?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 应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
(2)基准统一原则 应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选用一组统一的定位基准来加工其他各表面。
(3)自为基准原则 有些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
(4)互为基准原则 对相互位置精度要求高的表面,可以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方法。
(5)可靠、方便原则 应选定位可靠、装夹方便的表面做基准。 2. 加工阶段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 粗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切除大部分加工余量,应着重考虑如何获得高的生产率。
2) 半精加工阶段——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并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作好准备。
3) 精加工阶段——使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规定的质量要求。
4) 光整加工阶段——对于质量要求很高的表面,需进行光整加工,主要用以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 值。
3.简述尺寸链中增环、减环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定义,另一是顺着尺寸链的一个方向,向着尺寸线的终端画箭头,则与封闭环同向的组成环为减环,反之则为增环。 4.简述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
1)分析零件图和产品装配图 2)确定毛坯 3)拟定工艺路线 4)确定各工序尺寸及公差 5)确定各工序的设备,刀夹量具和辅助工具 6)确定切削用量和工艺定额 7)确定各重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8)填写工艺文件。
5.浅谈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和便于热处理工序的安排等原因,工件的加工余量往往不是一次切除,而是分阶段逐步切除的。 6.减小受迫振动的措施? 第 5 页 共 22 页
受迫振动是由周期性变化的激振力所引起的,其振动频率等于激振力的频率(或为激振力频率的倍数),可根据振动频率找出振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消除。主要途径包括:(1)减少激振力 (2)调整振源频率 (3)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和阻尼 (4)采取隔振措施 (5)采用减振装置
7.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计划规定的速度,可靠地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 8.精密车削的必要条件?
答:(1)精密车床—要求车床实现精密的回转运动和精密的直线运动。
(2)车刀—车刀对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起决定性作用。
(3)加工环境—包括消除振动干扰及保持稳定的环境温度。
9.某一轴类零件在车床上的装夹如图1(a)所示。图中:前顶尖为固定顶尖,后顶尖为活动顶尖。问:零件加工后出现如图1(b)所示的形状误差,
试分析造成该形状误差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