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点 “一节一节连续地动”魁内视着重部位的依次顺序。“一节”虽然是指一个椎体,但不是此节动其它节不动。
摆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波浪式(蛇形)的左右横向摆动,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摆动。然后,再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下摆动(图11~17)。 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为1遍,或3或6或9遍(女2或4或6遍)。
扭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或左或右平面旋转式的扭动。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扭动。然后,再一节一节连续地向下扭动(18~27)。 扭动的遍数与蛹动、摆动同。
蠕 动
蠕动是把脊柱的蛹动,摆动、扭动揉合到一起,互相交叉(不是交替)又相互推动,进行综合性整体运动的导引动作。
操练时,蛹中有摆有扭,摆中有扭有蛹,扭中有蛹有摆,即所谓的“三合一”。这 种三合一的运动形态,会因人而异,也很难描绘,因为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万千。
初练时,不易掌握,“不在窍”。熟练后,很是自得,“已有妙”,耐人寻味。 要点 练功到此阶段,气感更加明显,收效更为理想。
这时已是气布全身,自觉通体温热或电麻,偶见脊柱形态(在体内或在体外),这是由于反复内视脊柱的蛹、摆、扭,持久修习的结果。
由于脊柱多形态的运动牵连全身,包括内脏各器官,从而调整、增强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此外,因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均由脊髓传导上行和下行,因而脊柱的多种运动,相对地讲,有着调节和修复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良好作用。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和脊有“贯肾,填髓,通脑”的功效等说法相吻合,可以得到认证。
展慧中和松密处,可导致全身松,“一松无有不松”。四动,可导致全身动“一动无有不动”。但是,松和动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松和动,以求得气,进行调整。所以,在松和动的同时,要体察气感,标本兼顾。若在精神上专注一点(意守一窍),在动作上单动于一处,都将会影响大局。
松开后才能更好地动,通过良好的合理的动,才能调整和改变积劳成疾后的“现有常态”(这是后天的常态)。反之,不松不动,或松后不动,不松硬动,因为都不全面,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松不动、陷于僵,运动消失,生命将会告结;松后不动,等于懈,是消极、被动的;不松硬动,等于机械运动,日久招损。 禅密功的松,松在有窍,禅密功的动,动在有窍;两者相承,犹为奥妙。 三、由里及表、内外相合
理与法 这是“四动”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体现,它要求:
脊柱动,牵连内脏器官,继而波及到垒身关节和肌肉,最后是一齐动,包括手指和脚趾也在动。 继续动,使发自脊柱的动波及全身,直至肤毛,再扩展、延伸到宇宙的无边无际……。 这是与外相通,进而解脱的高级功夫。是“由里及表”,这个“表”是无止境的;从而 “内外相合”。 为了加强“气感”,促进“气作用”而取得“气效应”,又可把蛹、扭、摆连接起来(是先后交替,不象蠕动那样的“三合一”),与两臂的动作配合起来进行操练: 阖目内视整个脊柱。
1、两臂微屈,由身侧向前平举略高于头,两掌相距与肩同宽。同时,进行蛹动(图28~30)。
2、接着,两臂分别向左向右分开,呈一字形。同时,进行扭动。随着身体的扭动,两手掌逐渐指向一侧,再分开呈一字形(图31~36)。
3、继而,两臀由头侧向大腿两侧下落,下落同时,进行摆动(图32~43)。
两臂向前、向横和向下划弧,这个绕环导引动作,要轻,柔、缓、圆。还要留意手指和脚趾也在微微地动。
两臂划弧1圈为1遍,操练3或6或9遍(女2或4或6遍)。
在两臂划动和勿忘进行蛹、扭、摆的同时,还要勿忘内视脊柱,这是“动静兼用”。“动”(导引动作),是在松静的前提下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 体会 舒展大方,纳天容地,气势磅礴,吞吐乾坤。 阖目视察,内景外象,时而显现。 四、洗髓观想、摄本归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