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力学三大观点的应用
1.处理力学与动量、能量的综合问题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1)明确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其受力情况,了解在该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及做功情况,有不少问题是需要分段来分析的。
(2)根据物体的运动过程及相应的功能关系的转化情形,选择合适的公式列式求解。 2.力学规律选用的一般原则
力学中首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从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看出多项都是状态量(速度、位置),所以守恒定律能解决状态问题,不能解决过程(位移x,时间t)问题,不能解决力(F)的问题。
(1)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优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2)若物体(或系统)涉及到速度和时间,应考虑使用动量定理。
(3)若物体(或系统)涉及到位移和时间,且受到恒力作用,应考虑使用牛顿运动定律。 (4)若物体(或系统)涉及到位移和速度,应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系统中求摩擦生热时应用滑动摩擦力乘以相对路程,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问题特别方便。
考点一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恒力的冲量可应用I=Ft直接求解,变力的冲量可优先考虑应用动量定理求解。 2.物体动量变化是由合外力的冲量决定的,物体动能变化是由合外力的功决定的。 3.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2)系统所受合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动量守恒。
(3)系统虽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且作用时间极短,如碰撞、爆炸过程。
在被誉为“中国轿车第一撞”的碰撞试验中,让汽车以50 km/h的碰撞速度
驶向质量为80 t的碰撞试验台,由于障碍物的质量足够大可视为固定的,所以撞击使汽车的速度在碰撞的极短时间内变为零,如果让同样的汽车以100 km/h的速度撞向未固定的与汽车同质量的物体,设想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且碰撞完成所需的时间是“第一撞”试验的两倍,求两种碰撞过程中汽车受到的平均冲击力之比。
1
[解析] 以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汽车以50 km/h的速度碰撞,根据动量定理有
F1=
Δp13.9≈m(N) tΔt汽车以100 km/h的速度碰撞,动量守恒有mv=2mv′ 根据动量定理有
F2=
Δpmv-mv′13.9
=≈m(N) t2Δt2ΔtF12故=。 F21[答案] 2∶1 【题组突破】
1.(2018·江西省名校质量检测)如图2-4-1甲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P、Q两物块,它们在t=4 s时发生碰撞,图乙是两者的位移图像,已知物块P的质量为mp=1 kg,由此可知
图2-4-1
A.碰撞前P的动量为16 kg·m/s B.两物块的碰撞可能为弹性碰撞 C.物块Q的质量为4 kg
D.两物块碰撞过程中P对Q作用力的冲量是3 N·s
解析 根据位移图像可知,碰撞前P的速度v0=4 m/s,碰撞前P的动量为P0=mPv0
=4 kg·m/s,选项A错误。根据位移图像,碰撞后二者速度相同,说明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碰撞,选项B错误。碰撞后,二者的共同速度v=1 m/s,由动量守恒定律,mPv0=(mP+mQ)v,解得mQ=3 kg,选项C错误。由动量定理,两物块碰撞过程中P对Q作用力的冲量是I=ΔPQ=mQv=3 N·s,选项D正确。
答案 D
2.(多选)滑块甲的质量为0.8 kg,以大小为5.0 m/s的速度向右运动时,与另一质
2
量为1.0 kg、以大小为3.0 m/s的速度迎面而来的滑块乙相撞。碰撞后滑块甲恰好静止。假设碰撞时间极短,以向右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碰后乙的速度大小为2 m/s
B.碰撞过程中甲受到的乙的作用力的冲量大小为4.0 N·s C.碰撞过程中乙动量的变化量为2.0 kg·m/s D.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14 J
解析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甲v甲-m乙v乙=m乙v乙′,代入数据解得v乙′=1.0 m/s,选项A错误。碰撞过程中甲动量的变化量为Δp甲=0-m甲v甲=-4.0 kg·m/s,由动量定理可得甲滑块受到的乙的作用力的冲量为I=Δp甲=-4.0 N·s,选项B正确。碰撞过程中乙动量的变化量为Δp乙=m乙v乙′-(-m乙v乙)=4.0 kg·m/s,选项C错误。由能量守1112恒定律得m甲v2+mv=m乙v乙′2+ΔE,代入数据解得ΔE=14 J,选项D正确。 甲乙乙
222
答案 BD
考点二 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分析多 过程问题
(2018·武昌三模)如图2-4-2所示,两根粗糙直杆AC和PE与半径为R=0.5
m的光滑半圆环CDE平滑连接,固定在同一竖直面内,两直杆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θ=37°,质量分别为m1=0.3 kg、m2=0.1 kg的小环套在直杆上相距为L1的A、B两处,m1、
m2与两直杆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5和μ2=1.0。将m1在A点无初速释放后,在B点与m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BC间距L2=2R=1.0 m),碰后m1、m2具有相同速度但不粘连,之后m2停留在Q点,QE相距恰为L2=1.0 m。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图2-4-2
(1)AB间距L1多大?
(2)m1从A点释放后,在两直杆上通过的总路程多大?
3
[审题探究]
(1)m1与m2的碰撞过程,两者组成的系统动量是否近似守恒?
(2)m1、m2碰后一起由B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有哪些力对系统做功?系统的动能如何变化?
(3)m2停在Q点后,m1的运动过程如何?其最终状态如何? [解析] (1)m1、m2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1、f2
f1=μ1m1gcos θ=1.2 N f2=μ2m2gcos θ=0.8 N f=f1+f2=2 N
m1、m2碰后瞬间速度为v,研究m1、m2整体,由动能定理,有: 12
-f·2L2-(m1+m2)gL2cos θ=-(m1+m2)v
2得v=6 m/s
m1、m2碰撞时间极短,碰前瞬间m1的速度v1,由动量守恒,有 m1v1=(m1+m2)v 得v1=8 m/s
12
从A到B,对m1由动能定理,有(m1gsin θ-f1)L1=m1v1 得L1=16 m
2
(2)m1、m2整体到达Q点时速度为0,此后,m2由于下滑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将始终静止于Q点,m1返回并在两倾斜轨道之间来回运动,由于有摩擦力作用,最终会在C点速度为零,研究m1从Q点无初速开始至最终到C点速度为零的整个过程,设在两倾斜杆上依次通过的路程为x1、x2、x3...,由动能定理
x′=x1+x2+x3+…
m1gL2(sin θ+cos θ)-f1x′=0-0 x′=3.5 m
m1在两直杆上总共通过的路程x=L1+2L2+x′ x=21.5 m。
[答案] (1)16 m (2)21.5 m 【题组突破】
1.(2018·漳州质检)如图2-4-3所示,在高h=2.7 m的光滑水平台上,质量为m的滑块1静止在平台边缘,质量为0.5m的滑块2以速度v0与滑块1发生弹性正碰,碰后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