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
成绩: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动势的测定 班级: 药学2班 组号:01
实验人姓名:蔡慧
同组人姓名:曾白霜、俞超文 指导老师:王存嫦 实验日期:2013/5/18
湘南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可逆电池、可逆电极和盐桥等概念的理解。
2.了解DZ3328电子电位差UJ-25型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原电池是由正负电极和一定的电解质溶液所组成。电池的电动势等于两个电 极电位的差值(液接电位用盐桥已消除),即E?E??E?,E?是正极的电极电位,E?是负极的电极电位。
电极电势的大小与电极的性质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活度有关,以铜-锌电池为例:
? E??ECu??RTInCu 2F?Cu2??ZnRT?E?E?InZn ?2F?Zn2?
RT?Zn2?RT?Zn2?? E?E??E??E?E? In?E?In2F?Cu2?2F?Cu2??Cu?Zn?? (E??ECu?EZn,设?Cu??Zn?1)
????和EZn分别为铜电极和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ECu=0.337,EZn=-0.763。 ECu由化学热力学可知,在恒温、恒压和可逆条件下,电池反应的吉布斯能变化
与电池的电动势存在?G??nFE的关系。若要通过测定E求取?G,则电池本身必须是可逆的。本实验用饱和KCl溶液做盐桥。
三、实验仪器药品及材料
DZ3328精密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 1台, 电极管 2个 50ml烧杯 3个 250ml烧杯 1个 饱和甘汞电极 1个 CuSO4溶液 ZnSO4溶液 饱和KCl溶液
饱和Hg2(NO3)2溶液 HNO3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电极的制备。根据所测电池的电动势可见,需要三个电极。 (1)锌电极的制备
将锌电极(10毫米*30毫米的锌片)整平后,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层,然后焊接在橡皮塞相连的铜丝上。高温的烙铁千万不要碰其导线,焊接时将焊锡放在锌片的一端,然后将铜丝放在其上面,利用烙铁的高温将铜丝与锌片焊在一起。再用硫酸溶液浸洗锌电极3-5秒,进一步出去表面上的氧化层,用蒸馏水洗净后,用滤纸将其擦干,再浸入饱和硝酸亚汞溶液中3-5秒,取出用蒸馏水洗净,滤纸擦干,然后置于电极管中,吸入0.1000M硫酸锌溶液。用洗耳球吸气法,将溶液吸入电极管中,要求电极管中不能有气泡,不能漏液,锌片要浸没2/3,。注意硝酸亚汞有剧毒,用过的滤纸应放入回收瓶中,以便统一处理。 (2)铜电极的制备
将铜电极(10毫米*30毫米的铜片)整平,用砂纸擦去表面上的氧化层,然后焊接在与橡皮塞相连的铜丝上,再用稀硝酸溶液浸洗铜电极3-5秒,进一步除去表面上的氧化层,取出用蒸馏水洗净,用滤纸吸干,置于电极管中, 吸入0.1000M硫酸铜溶液,其要求与锌电极相同。严格来说,铜片要进行电镀,以保证其铜电极的纯度,但本实验中我们没有进行这一步操作。
2.制作盐桥
在标有氧化钾字样的小烧杯中装入2/3体积的饱和KCL溶液。
3.用DZ3328数字式电位差计测电动势 (1)接通电源
将开关拨至测量档,然后预热5分钟。 (2)测电动势
开关始终指向测量档,将两电极放在盐桥液中,在盐桥液中两电极不能直接接触。接好测量电路,要求电位差计输入的正负极与待测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好,正极接正极,负极接负极。
显示窗口上有两行数字,上行是电流I,下行是外加电动势值。若I=000000uA,表示回路中无电流通过,则下行显示的电动势即为待测电池的电动势。若I为正值,表明外加电动势大于待测电池的电动势,若I为负值,表明外加电动势小于待测电池的电动势。
各档位值1.99999V的调节,共6位数,则好与电流I的6位数相对应。减小数值:按一下I不为零的对应数字,将进入该位的调节,再按一下该数字键,数字将减小。增加数值:按一下I不为零的对应数字,将进入该位调节,再按一下?键,数字将增加。
每隔两分钟测一次,当数值稳定在?0.5mV之内即可认为电池已达到平衡,记下最后三个数据,取其平均值为所测值。
4.实验数据记录:
室温 24.5 ℃ 大气压 98660Pa 原电池 电动势(mV)
测量值 锌电极-甘汞电极 甘汞电极-铜电极 锌电极-铜电极 1.05757 0.04612 1.10434 1.05823 0.04604 1.10365 1.05843 1.04601 1.10388 平均值 1.05808 0.04606 1.10396 五、实验数据处理
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上述个电电动势的理论值
0.1000MCuSO4???0.16 0.1000MZnSO4???0.15
4?(饱和甘汞)?0.2412-7.6?10-(t-25)=
0.2412?7.6?10?4(24.5?25)?0.2416mV
?Cu??Cu?C?0.16?0.1?0.016
2??Zn??Zn?C?0.15?0.1?0.015
2??ECu?ECu?8.314?297.651?RT?In=0.284mV InCu=0.337?2?965000.0162F?Cu2??EZn?EZn??RT8.314?297.651=0.8186mV InZn??0.763??In2F?Zn2?2?965000.015EZn?Cu?ECu?EZn?0.284?0.8168?1.1008mV
EZn?甘汞?E甘汞?EZn?0.2416?0.8168?1.0584mV E甘汞?Cu?ECu?E甘汞?0.284?0.2416?0.0424mV
原电池 测量平均值 锌电极-甘汞电极 甘汞电极-铜电极 锌电极-铜电极 1.05808 0.04606 1.10396 电动势(mV) 理论计算值 1.0584 0.04240 1.1008 相对误差% 0.03 8.63 0.28
六、误差分析
根据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得到相对误差,从数据来看,相对误差较小。
产生误差的原因:
(1).仪器的不稳定是误差的主要来源。实验中所用仪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调节到平衡,导致电极上较长时间有电流通过,电池放电,使溶液浓度下降,电极表面极化,使电动势偏离平均值,出现较大误差。
(2).甘汞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有一定的误差,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误差有所增加,导致使用该电极测得的一些数据误差较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组测量时间较长,工作回路中电流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4).盐桥不能完全消除液接电势,溶液中有气泡,或有杂质,电极碰到玻璃壁。
七、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实验指导(湘南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