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 - 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检测粤教版必修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5 7:05: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答案:A

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迁移发散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 ①无那:无奈。

(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是从哪个角度着笔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可抓住“更”字所在的位置和表达的意思分析,从结构上看是承上启下,在意思上看是深入一层。

答案:“更”字具有过渡(递进)作用。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作者黄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作者更为浓重的愁情,愁情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

(2)解析:这首诗本来是写将士“从军”的,但结句却写到了“金闺万里愁”,这是诗歌中常用的虚写手法。

答案: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近一层地反衬了征夫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陪郑附马韦曲

5

①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享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意思是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的绿色使“我”耳目一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表示观此美景,希望隐居于此。所以,C选项中“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有误。

答案:C

(2)解析: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答案:BE

(3)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

6

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三、创新语用

8.仿写画横线的句子。

诗歌鉴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一般理解为羁旅游子的情愁,也可理解为思念老母的伤感,一事无成的感慨,友情离弃的痛苦。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一般理解为激励读者更进一步,也可理解为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学习成绩好上加好,祖国面貌日新月异。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__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关注语段中心,联系横线前后内容进行分析。①处可由首句和横线后的“记忆型阅读”“批判型阅读”等进行判断。②处由横线前后的“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可以进行正向、反向推断。③处根据横线前后的句式特点、前后衔接和逻辑关系也可以推断出来。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10.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句子是对“总结”下定义。根据下定义的语言表达规则,必然是“总结是……

7

的书面材料”,于是第一个短句形成;再从书面材料的属性来看,一是时间性“经过一段工作、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是目的性“为了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于是又可形成两个短句。

答案: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而写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常常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8

2017 - 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检测粤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edm0628j5136q5t3t485bn78arf200ck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