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
目前,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正式成为一种教学理念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础自主,关键也是自主。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呢?
首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都十分重视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这项工作,教给他们一些预习课文的方法,让他们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说,预习课文时,同学们得先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懂得或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来帮助理解;然后看看课文阅读提示或预习要求,看看课后思考与练习后,再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知道课文叙述顺序或表达方法;接着进行感情阅读,画出课文含义深刻或让你感动
的语句,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便自觉认真地投入自学课文之中。等老师上课时,不少的同学已在自己的课本上“圈”、“画”、“注”了不少的内容,他们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感知,这样一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来获取知识。这样做,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通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这种读书方法,已逐渐转化为能力。
其次,训练学生自主合作的技能。学生虽然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已获取了基础知识,理解了课文较浅显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和各人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和别人共同探讨或得到别人的帮助来解决的。这时,我并不着急,没有忙着给学生讲解分析,而是抓住时机,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自主合作的技能。平时,我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好、中、差搭配)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向型、外向型)分成4―6人一组,选学习好的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然后以组长为领导,带动组员进行学习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的伙伴,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去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我边巡视边指导。一方面,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看看学生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整个活动过程,不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要扩大生生之间的交流,甚至还要顾及到
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促进发展。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语言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再次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标,除了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合作的能力外,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呢?首先思考的是你想拿什么问题给学生探究。这一点可根据课文实际从“课题”、“文章中心”、“课文重点词句”、“文章的写作方法或表达特点”几方面着手。其次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问题上,我常常指导他们,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比如说,你能依照课后问题给课文提一两个问题吗?你有没有比课后思考更尖锐或更有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课文内容的叙述描写和遣词造句方面,你都满意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感想体会?你觉得这篇课文写得怎样?为什么?课文里的知识和你生活中遇到的有何异同?这样,从不同角度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有问题探究,懂得怎样去探究。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说出自己见解,努力把课堂教学变为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方面,关键问题是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实践、反馈,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导他们在白读、自悟的实践中主动获取各方面知识,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