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VFP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5 1:59: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参考答案 第1章

一、选择题

1. B 2. B 3. B 二、填空题 1. 关系模型 2. 层次模型 3. 一对多联系 4. 连接操作 5. 实体 三、简答题

1. 答:信息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关于某一客观系统中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属性或者某一时刻的表现形式。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是信息的载体,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的,因此说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有意义的表现。

数据和信息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通过数据来表示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以后,便具有了知识性,并对人类活动产生决策作用,从而形成了信息。而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数据泛指那些可以被计算机接受并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的符号。

2. 答:

(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① 数据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专用的数据管理软件。 ② 数据冗余度大,应用程序与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如果多个应用程序要用到同一数据,这些数据需要重复存储,数据冗余度很大。

③ 数据不具有独立性,程序对数据存在严重的依赖性。

(2)文件管理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文件管理阶段的特点是: ① 有专门的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并提供了多种文件组织形式。

② 程序和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员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物理细节,而将精力集中于算法。

③ 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数据冗余度减少。但由于数据只能以文件为单位共享,当不同的应用程序具有部门相同的数据时,也必须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 (3)数据库管理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数据库系统阶段,主要的特点有:

① 数据结构化,在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是有联系的,而且在整体上服从一定的结构形式。

4. B 5. A

2 中文Visual FoxPro 9.0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

② 数据共享性好,数据库内数据可以供多个用户使用,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③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独立于程序而面向数据库,便于对数据的完整性、通用性、安全性提供统一有效的管理。

④ 数据冗余少,原则上可以消除重复,为了方便查询或者因程序设计的需要,允许存在小量重复数据,这由设计人员自行控制。

3. 答:一般地讲,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精确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3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要素完整地描述了数据模型。

(1)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数据库的组成部分。研究数据结构的任务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知识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对象,以便能方便地进行处理。例如在关系结构中,使用表格数据结构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对象等。

(2)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或者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以及操作的规则等。数据库操作主要包括了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等等)两类操作。

(3)数据约束是指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号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兼容。

4. 答:

(1)层次模型就是利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其之间联系的模型,层次模型中的结点为记录型,表示某种类型的实体,结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

① 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双亲结点,即根结点。

② 根结点以外的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结点。

(2)网状模型就是利用网状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其之间联系的模型,网状结构是层次模型的扩展,它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层次结构,呈现一种交叉关系的网络结构。网状模型是以记录为结点的网络结构,其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网状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① 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结点。

② 至少有一个结点有多于一个的双亲结点。 (3)关系模型就是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关系模型把各种联系都统一描述成一些二维表,即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组成的表格。每一个这样的二维表格就称为一个关系。由于关系模型结构简单、概念单一,用户易懂易用,自从其诞生以来就深受用户的喜爱,本书所介绍的Visual FoxPro就是基于关系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至今为止最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发现关系模型有着查询效率不如非关系模型等一些缺陷,所以提出了面向对象模型。面向对象模型一方面对数据结构方面的关系结构进行了改良,另一方面为数据操作引入了对象操作的概念和手段。如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功能。

5. 答:

(1)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参考答案 3

① 数据结构化。不同记录之间存在着联系,描述数据时不仅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是数据库系统的本质特征。

② 数据共享。多个应用可以使用同一数据库,同一时刻多个用户也可以存取同一数据。

③ 数据独立性。所谓数据独立是指应用程序不必随数据存储结构的改变而变动。数据独立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④ 数据的可控冗余度。从理论上讲,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完全避免冗余,但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或网络的友好性,往往容许少量数据冗余,这种数据的冗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称为可控冗余度。

⑤ 数据一致性。由于数据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组织,相互之间采用一定的机制进行相关约束,从而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

⑥ 数据安全性。数据库加入了安全保密机制,可以防止对数据的非法存取。另外,数据库系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对数据库的破坏。

(2)数据库系统的缺点:

① 建立数据库的费用较高。数据库系统软件和与之相联系的任何硬件都可能是昂贵的。

② 添加内容时变得复杂。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管理复杂得多。从理论上讲,系统越复杂,就越容易失败,恢复也越困难。

③ 数据风险集中化,数据集中存储,虽然减少了数据冗余,但集中存储也同样使数据损坏和丢失的风险增加了。一般应使这种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6. 答:

(1)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层次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系统。这一代数据库系统采用“记录”为基本的数据结构,在不同的“记录型”之间,允许存在相互联系。无论层次模型还是网状模型,依次查询只能访问数据库种的一条记录,存取效率不高。对于存在复杂联系的系统,还需要用户详细描述数据的访问路径。 (2)第二代数据库系统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这一代数据库系统采用了人们习惯的二维表格作为基本的数据结构(即关系模型),通过公共的关键字段来实现不同二维表之间的数据联系。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允许一次查询仅用一条命令或者语句来访问整个“关系”,通过多表联合操作,还能在有联系的多个二维表之间实现“关联”查询。关系模型简单明了、理论严谨,用户容易理解、容易使用,因此深受欢迎。

(3)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又称作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想结合,就是第三代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第三代数据库系统除了应当包含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应当支持类、继承、函数等等对象机制以外,还应当支持正文、声音、图像等新的数据类型,并提供高度集成的、可支持客户/服务器应用的用户接口等。

7. 答: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表间关联关系通常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3种类型。

(1)一对一关系即在两个数据表中选一个相同属性字段作为关键字段,把其中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称为主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惟一的,而另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称为外来关键字段,该字段值也是惟一的。即A表中的每一条记录在B表中仅能有一

4 中文Visual FoxPro 9.0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

个匹配记录,同样在B表中的每一条记录也只能在A表中有一个匹配记录。

(2)一对多关系,即在两个数据表中选一个相同属性字段作为关键字段,把其中一个数据表的关键字段称为主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惟一的,而把另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称为外来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重复的。即A表中的一条记录能与B表中的多个记录相匹配,但是B表中的一条记录仅能与A表中的一个记录匹配。

(3)多对一关系与一对多关系是类似的,惟一的区别是在两个相关联的数据表中,选择哪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为主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重复的,与它关联的另一个数据表中的关键字段为外来关键字段,该字段值是惟一的。即A表中的一条记录仅能与B表中的一个记录匹配,但是B表中的一条记录能与A表中的多个记录相匹配。

8. 答:关系操作也叫做关系运算,是基于关系模型上的基础操作。关系操作属于集合运算范畴,常见的关系操作包括投影操作、选择操作和连接操作3种。

(1)投影运算是从关系中选择某些字段的所有值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即是对一个关系在列的方向上进行选择,删除关系中的某些列,并按要求重新排列次序。 (2)选择运算是从关系中选择某些满足条件的记录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即是对一个关系在行的方向上进行选择,它把符合某个条件的元组选择出来,重新构成一个原关系的子集。

(3)连接运算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关系通过连接条件而组成一个新的关系,即是从两个关系中选择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重新构成的一个关系。

9. 答:关系完整性即关系中数据以及具有关联关系的数据之间必须遵循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主要用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主要有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4种类型。

(1)实体完整性。关系通常对应现实世界的一个实体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是可区分的,即每个实体具有某种惟一性标识。相应地,在关系模型中以主关键字作为该实体记录的惟一标识。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主关键字中的属性不能重复或者取空值。 (2)域完整性。域完整性是指数据库表中的列必须满足某种特定的数据类型或约束。其中约束又包括取值范围、精度等规定。例如在记录成绩数据时,通常规定成绩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这种约束称为域完整性约束。

(3)参照完整性。参照完整性是指两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外关键字的数据对应一致。它确保了有主关键字的表中对应其他表的外关键字的行存在,即保证了表之间的数据的一致性,防止了数据丢失或者无意义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扩散。参照完整性是建立在外关键字和主关键字之间或外关键字和惟一性关键字之间的关系上的。

(4)用户自定义完整性。不同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根据其应用环境的不同,往往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约束条件。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就是针对某个特定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了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第2章

一、选择题 1. D

2. B 3. C 4. A

搜索更多关于: VFP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的文档
VFP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124x4juaf58u602wq2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