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一.引言
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内外资本都看好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近几年,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利用外资增速达43%,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利用的省外境内资金55%来自长三角。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安徽沿江九个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构成皖江城市带,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这是迄今全国惟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本文将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如何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探索分析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背景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三十年间,东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给予的对外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等方面做到了极致,实现 了飞跃式的发展。近些年,随着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东部地区一小儿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东部沿海高 梯度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化,调整的问题,需要将一些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向中西部的低梯度地区转移。
2.2, 2008年胡锦涛主席来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跟据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要求皖江城市带为家级示范区,也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充分用八百里皖江的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良好的工业基础等多方有利因素使更好的承接东部的企业转移,也是安徽融入泛长三角必经之路。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2.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8年,这个区域以全省45%的人口,创造了66%经济总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同时,在2005—2008年期间,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65%;2008年达到了2163.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而在2009年1-10月份,安徽全省利用长三角的资金1000万以上的项目共8821个,投资总额9282.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12亿元,同比增长56.9%。皖江城市带显然已经成为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连结中西部,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
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升华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好现 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3.1 区位优势
与中部其他地区相比,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下游,长三角的西缘。东临长三角,接中原腹地,是华北与华南的过渡带,东部紧邻长三角的浙江、江苏两个经济大省,是长三角经济辐射的直接受益地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皖江城市带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凸显。 3.2 资源优势
皖江城市带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突出表现为:水资源充沛,这为发展高耗水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资源充足,土地总面积达到633万公顷,可开发利用潜力大,而且土地价格较低,减少了土地开发的成本;矿产资源充裕,铜、金、铁、硫、石灰岩和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能有效缓长三角地区资源不足带来的压力。 3.3 劳动力优势
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目前,皖江地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成本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较低,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皖江地区的人均工资不仅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这虽然说明了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皖江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具有较大的成本潜力优势。 3.4 工业发展基础良好
皖江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基础,具有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发展。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 3.5 市场优势
安徽省人口将近7000万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另外,安徽中间产品需求和技术需求市场广阔。安徽IT业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愿望迫切,技术市场潜力巨大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作为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皖江城市带具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发展基础,其所受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载体逐步成形,步
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
4.1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是安徽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从国家层面看:允许示范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转支付力度,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法制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从省级层面看,支持力度也很强劲:一方面,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具体落实方案,从金融、
土地、人才、环境、税费、社会事业等十个方面共40条进行部署(简称“皖江40条”), 如规定从2010年起连续6 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和示范区建设;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全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 ,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等。另一方面,安徽省科技厅等五部门也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措施,围绕“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支持产业和技术同步转移”、“ 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激励”等多个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如皖江示范区可复制“合芜蚌”优惠政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
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创新型企业所缴纳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 年内全额奖励企业等。
4.2 两大省管集中区将成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转移不仅规模大,而且对承接地产业集群及其配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有较大面积的开发园区来承接。目前虽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拥有5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5个省级开发区,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但从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内现有开发区面积过小,基本不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依据《规划》要求,“ 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2010年6 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了分别以巢湖市和县沈巷镇为核心的江北集中区和以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为核心的江南集中区两大省管集中区。两大集中区的建立和崛起,一方面将成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可看作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特区;另一方面还有望成为未来的两座滨江产业新城,是一个实践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地区。目前,两大集中区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4.3 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 2010年上半年,皖江城市带承接省外投资项目共9627个,投资总额15052.8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68亿元,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75.5% ;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9755户,比2009年同期增加1720户;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197 户,比2009年同期增长46% ;投资总额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74% ;注册资本6.45亿美元,同比增长95.4% 。其中外方认缴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从产业转移资金和项目的来源地看,主要是长三角地区,比例约占60% 左右;从承接的产业类别看,主要是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10年1—4 月,皖江城市带1000万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在三次产业的分布分别为1.9% 、54.8% 、43.3% ;其中加工制造业吸纳省外资金
701.8 亿元,同比增长53.6% ,占1000万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的45.7% ;房地产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96.4 亿元,同比增长71.2% ,占25.8% 。此外,第三产业利用省外资金也呈逐渐加快态势。 4.4 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皖江城市带土地面积7.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0万左右,地区生产总值6600.3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 、45.2% 和66% ;实现工业增加值2661.4 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3.2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3% 、74.3% 和64.78% ;工业化率达到44.5% ,高出全省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占全省六成以上。2010年上半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3564.4 亿元,同比增长16.5%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1.1 亿元,同比增长26.8% ,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8.4% ;完成城镇固定投资3690.5 亿元,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6.9% ,同比增长35.4% ,增速位居全省三大区域之首。皖江城市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领安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虽已扬帆起航,并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整体来看,基于内外关系的统筹与协调,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面临诸多问题。 5.1产业转移区域粘性的制约
在相同条件下,虽然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空间距离越近,产业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具有区域相关性,但产业在原产地形成的多种关联性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阻力,即形成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毫无疑问,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会削弱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关性,从而给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出新挑战。
5.1.1. 创新产业的转移存在区域粘性。由于创新产业需要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而具备这些条件的区位是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科教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在我国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基于创新产业的区位选择,产业转移具有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倾向,而不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5.1.2. 成熟产业的转移也存在区域粘性。虽然成熟阶段的产业本身具有向外转移的愿望,但受产业转移成本的约束,对于市场占有率高的成熟产业而言,基于区位选择的市场指向,若向外部转移,其机会成本较高;对于资本密集型的成熟产业而言,基于企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若向外部转移,其沉没成本较高。同时,基于所在地的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研发水平、经济外向度、市场化程度,以及体制、机制和法制等环境因素影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不会忽视产业转移成本而贸然向外转移。
5.1.3. 区域行政壁垒同样会导致产业转移存在区域粘性。为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产业移出地政府往往会使用一些行政手段来阻碍那些应该也愿意向外部转移的企业,或要求那些非外迁不可的企业迁到本省欠发达地区。如浙江省提出走重化工业化道路,鼓励浙商在本省投资制造业;江苏省很早就提出苏南支持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等。 5.2 产业综合配套优势不足的制约
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马钢、芜湖奇瑞汽车、合肥江淮汽车、马鞍山星马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芜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已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