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表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1 5:41: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 目 申 报 表

项目名称: 关于土地流转模式、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的机理分析研究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职称 湖南农业大学 性别 学科专业 入学年份 农林经济管理 项目研究与实验的目的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其目的 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党中央就一直非常重视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把它作为解决我国农户土地分布零散、土地规模小等资源劣势与制度缺陷的重要配套措施。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完善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最敏感、最困难的问题便是如何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实现规模经营,此外,如何在推动农地流转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利益,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难题。 笔者紧跟社会需求,以深入了解剖析当前主要的土地流转模式,掌握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规模与农民收入的变化为研究目的,力求把握住土地流转模式、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内在规律,针对湖南省当前的经济水平与实际情况,提出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模式建议,解决土地流转的规模不经济、农民增收等问题,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那么土地流转模式与规模经营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找等方式把握不同土地流转模式对规模经营的影响,对比分析土地流转前后经营规模的变化与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民收入相关性?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在不同的经营规模下农民的收入情况,分析土地规模经营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 3、怎样的土地流转模式与土地经营规模才能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选择适合的土地流转模式、较好的规模经营与农民增收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研究与实验的主要内容及预期成果: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1.关于土地流转模式与规模经营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大多数学者很早就就土地使用权与规模经营进行了研究:Binswanger anger ,Hans klaus deiminger与Gershon feder(1995)通过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改革经验进行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趋于分散,反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步趋于集中,无地与少地的贫农无法通过农地市场获得土地[1]。Alchian与Demsetz(1973)在对地权稳定性进行研究时,他们认为地权稳定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长期投资的关键,地权受到的限制越多,投资激励就越弱,相应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就越低,这样就会影响规模经营[2]。Elizabeth Brabec 与Chip Smith (2002)就土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在农业土地利用实践中,农地流转会造成农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从而导致农地生产结构的改变。而目前农地生产细碎分割是各地区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地产出效率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3]。 2.关于农地规模经营效率问题的研究 有学者就土地流转后对经营规模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Kalirajan, K. P. Huang(1996)采用1994 年广东、 江西 、四川、 山东与吉林 5 省农户谷物生产调查数据对中国水稻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了研究。测算出:农户在进行水稻、小麦与玉米生产时,只有 12% 8%与 6%的种植者是经济有效的,并分析指出可以通过土地整合提高粮食产量,达到规模效应[4]。普罗斯特曼(1994)等学者认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即使存在规模经营,但是规模经济效益是有限的[5]。Feder,kalirajan、Huang认为在中国只有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可能使农民获得较好的农业收入[6]。

(二)国内研究动态 1、关于土地流转模式的研究 众多学者在实际研究土地流转模式中提出了典型地区的模式。陈国君(2008)提出了“农华模式”,该模式是以政府政策为指引,以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确定与使用权完整为前提,经农民自愿以个人的分包土地、宅基地及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入股而创立的土地流转模式[7]。梁启学,钱昱如,聂璐(2010)提出重庆市忠县的“1+5”模式(“1” 即成立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 ,“5”即公司租赁、大户承包、农民公司、代耕代种、认购经营权 5种方式 实现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8]。史正宝,李涛(2010)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甘肃省农村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公司 +农业合作社”是比较好的模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9]。 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广泛存在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张婧雯(2010)从农民主体角度收集整理并分析各地不同的模式及案例,藉此为理论创新与立法方向提供灵感与指引。她主要就转包模式、互换模式、转让模式、出租模式、股田制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10]。曾超群,曾福生(2010)认为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主导力量的差异,可以把土地流转模式分为集体组织主导型、民间自发流转型、资本主导型三种模式,并对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进行了重点剖析[11]。 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优缺点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蔡志荣(2010)对目前广泛存在的土地流转方式大概有12种流转方式( 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代耕、拍卖、抵押、土地信贷、反租倒包、继承、赠与)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与适用状况。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土地流转实践,并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供了依据[12]。李从国(2010) 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方式单一,流转时间短,这些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提出了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带动集体土地流转;大力宣传与切实执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依法流转土地;建立农用地流转市场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解决方法[13]。 2、关于土地流转模式对农业规模经营影响的研究 众多学者将视角落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上探讨其对规模经营的影响。澹台思鑫(2006)在分析河南省的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相互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加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14]。徐娥,周瑞东,韩文清(2007)在研究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时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户之间通过土地互换使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能更好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实行标准化生产[15]。邱道持,冯玲玲等(2008)与刘万娟(2010)都提出农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带来规模化影响,成为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16,17]。曹利平(2009)在对固始县域的调查中得

出土地经营权流转已超过三成,有21户农民成了上百亩耕地的承包大户,50亩以上的承包经营农户有586户,2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了3610户。这种结果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该县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促进了该县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18]。 不同的流转模式对规模经营的影响的结果不同,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顾志月(2009)根据实际调研提出三种主要流转模式对规模化经营的影响。其中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因经营地块相对分散,面积较小,不能形成连片集中与规模种植,并多以季节性流转为主,规模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且流转程序不够规范,易引发矛盾纠纷。村集体组织引导流转则使经营地块相对集中,面积较大,能够形成连片种植的规模优势,流转期限相对较长。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工商资本推动流转将工商资本引入农业项目开发,进而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19]。曾超群,曾福生(2010)认为土地流转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指出小规模经营的弊端在于迫使农民必须学习与从事多种技能的劳动,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民的劳动的熟练程度不够,技术生疏,效率不高[11]。郭涛(2010)对内蒙古杭锦后旗土地流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企业帮扶大部分、农户自筹小部分”的土地入股方式进行流转,土地流转后实行农场化、工厂化运作,由分散种植经营转为集约化经营,实现了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绝大部分耕地现已成为奶牛的饲草料种植基地,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增加了土地收益[20]。钟涨宝、聂建亮(2010)认为保留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模式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避免抛荒,以转包、出租、互换等保留土地承包权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21]。 3、关于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相关性的研究 众多学者就农民增收瓶颈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许竹(2010)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导致了耕地的闲置现象。同时,黄延延(2010)也提到耕地的细碎化也一直是农民增收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应运而生[22,23] 。孙胜,刘明富,等(2010)提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生产成本高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集约生产,规模经营[24]。 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增收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黄海棠(2010)认为于先进的机器设备与专业化的生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5]。许锦英(2010)认为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26]。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来促进增收。李林(2010)指出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第三产业比例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提供途径[27]。孙胜,刘明富等(2010)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既可以合理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农村中的工业部门转移,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24] 。梁栋(2010)认为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流转,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8] 。 4.关于土地流转模式、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 对于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影响规模经营进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实证分析较少。封建强(2009)指出松江家庭农场依靠科技使经营户的生产效益通过规模凸现,使经营户的收入成倍增长,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30]。吴浙、李静(2010)指出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生产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实现规模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1]。杨涛、朱博文(2002)与施亚臣(2010)都认为认为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的分工,把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从而带动种地农民致富[32,33]。张曙光(2010)提出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并且通过流转后规模经营,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农民收入多样化,增加农民收入[34]。 (三)述评 纵观国内外研究动态,学者们对于土地流转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对规模经营的研究比较多。对土地流转模式、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将就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湖南省典型的土地流转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流转模式对规模经营的影响,进而探讨规模经营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何种土地流转模式与规模经营能很好的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Binswanger anger ,Hans klaus deiminger and Gershon feder.power,distortions,revolt And reform in agricultural land relations.In J.Behrman and T.N srinvasan eds Handbook of revelopment economic VOL.3B Amsterdam [2]James Kai— sing KtmgOff— 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3]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6(9) [4]Kalirajan, K. P. ,Huang, 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Measuring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Cas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2): 193 - 203. [5]Johnson.D.G.Does China Have Agrian Problem?[J]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4,4(1):1-14 [6]Bogaertst,Williamsonip,Fedelem.The Roles of L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Accession of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to the European Union[J].Land Use Policy,2002,19(1):29—46. [7]陈国君. 城乡统筹视角下近郊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 区大面街 办龙华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15630-15631 [8] 梁启学, 钱昱如, 聂璐.城乡统筹试验区土地流转的经验 ·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11301-11393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表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gku4oa7z9epjx24qwd4i6jo0x1m7012a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