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患者的康复
【实训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骨折后患者的康复问题、康复方法和常见骨折的康复方法
2.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和临床分期。 【适应证】
1.各种类型的骨折经妥善复位、固定处理后均应及时开始康复治疗。 2.骨折愈合延迟时也应加强康复治疗。需针对原因进行必要的骨科处理,再给骨骼一定的应力刺激,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3.骨折后由于严重的关节周围粘连行关节松动术后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禁忌证】
1.骨折与脱位尚未妥善处理,骨折部位出现骨化性肌炎时,暂缓功能锻炼。 2.骨折部位有炎症、关节内血肿、伤口局部有异物,或病理性骨折时,禁忌功能锻炼。
【主要仪器设备】
握力计、捏力计、通用量角器、软尺、直尺、ADL评定量表、感觉评定用大头针、棉签、音叉等、笔和纸等
【实训方法和内容】 (一)实训方法
1.学生分组对提供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内容:骨折类型、存在的康复问题、临床分期、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预测康复结局。
2.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与方案。
3.学生每2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患者,一人扮演治疗师,练习常见骨折患者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方法。
(二)实训内容 1.骨折的康复功能评定
(1)一般情况评定: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畸形与功能障碍。
(2)运动功能评定
1)肌力检查:了解患肢关节的肌力和健康肌力情况,多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也可用握力计、捏力计等检查。
2)关节活动度检查:了解关节活动有无受限和受限程度,可通过量角器测量,需双侧进行对比。
3)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可了解下肢功能障碍程度。 (3)其他评定
1)肢体长度和周径测量:两侧肢体进行对比,判断骨折后肢体长度有无改变及改变程度。
2)ADL能力评定:骨折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的患者,应对其进行ADL能力评定。
3)感觉检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
4)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注意对心、肺等功能的检查评定。
2.记录评定结果并进行分析。 3.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4.根据康复治疗目标,针对康复分期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具体方法: (1)Ⅰ期康复:持续被动关节活动练习、患肢抬高、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健肢与躯干的正常活动训练、关节面骨折、患肢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
(2)Ⅱ期康复: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增强肌力训练、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注意事项】
1.要掌握骨折的愈合过程,康复治疗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加量。 2.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如增加重力和旋转的活动。 3.进行被动活动时,不应急于施行强力的牵拉和对骨折部位的按摩,任何功能练习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4.医患配合,医务人员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心中有数,积极主动、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
【实训报告】
写出本次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要求:①实训目的与要求;②实训所需仪器设备;③实训步骤和内容:重点记录康复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④注意事项;⑤实训体会。
思考题:
1.常见骨折康复问题有哪些?
2.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如何分期?各期的康复方法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