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11:1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课程论文

专业: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

2012级生物工程02班 刘钦 20126536 何跃

摘要:通过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使我受益匪浅。从《易经》《道德

经》《坛经》三本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精粹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的智慧。虽然我们不能真正完全领悟这三本书的精髓所在,但是《道德经》的深入浅出,《易经》《道德经》的晦涩难懂却颇有深意。

1.《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我们知道易经里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辞跟爻辞,所谓算命其实是易经将世间所有情况统一归纳到六十四卦中去,每一卦为一个情景,然后对号入座,将你对应到某一卦中,再去详细分析该卦的卦辞。这里先强调一下,六十四卦中除了谦卦之外,其他六十三卦都有阴阳两面,也就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因为物极必反,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定。

先看一下六十四卦的由来,古云,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两仪生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生八卦(天,风,火,泽,地,雷,水,山),八卦再演绎成六十四卦,其实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分析每一个卦都应该将它分为上卦跟下卦两部分来看,例如乾卦,上下皆为天,为纯阳之卦,坤卦则为纯阴,但谦卦却是上卦为地,下卦为山,这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一下为什么了,可以任意发挥,但是要能自圆其说,所以说为什么找不同的人算命算出来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算命先生会根据你的表述来判别,然后强硬地塞入卦辞里面,以示这是古人说的,来增强说服力。

很多卦其实都很有哲理,例如坤卦,未济卦,既济卦,咸卦,丰卦等等,这里就不再列举了。一阴一阳,亦阳亦阴,阳中含有阴,阴中亦含有阳,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阴阳说,有时想想也不无道理,阴不能缺少阳,而阳亦不能缺少阴存在,就像大拇指与四个手指一样,一奇一偶,一阳一阴,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来其实就已经于已经相关。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

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课题啊。

2.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成为传世之经典。《道德经》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道”,易经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就不能叫做道了。反正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来源于信仰却又高于信仰,是信仰的升华。像老子这样一个超凡脱俗,超越了世俗的仙一样的人一直都很神秘,除了《道德经》和《庄子》中几乎没有有关于他的记载。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

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斯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幻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老庄便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庄子》中也能体现老子的世界观。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老子告诉人们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捕捉其本质。他认为,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把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就会注意把握“提前量”,就会避免出现“事后诸葛亮”的局面。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徐生预知霍家亡

起初,当霍氏家族日益奢侈骄纵之时,茂陵徐生就说:“霍氏家族一定会灭亡。须知骄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会欺骗主上,欺骗主上,就是走向叛逆的道路。而且,高居众人之上的,众人就会寻机谋害他。霍家独览朝政的时间太久,寻机谋害他的自然比比皆是。天下人本来就想谋害他,而他们自己又倒行逆施,不遭灭亡,还会怎样?”

于是,徐生就给皇帝奏书说:“霍氏家族的权势太隆盛了,皇上既然钟爱厚待他们,就该随时对他们有所节制,不要使他们走向毁灭。” 三次上书,他都是只报与皇帝,而没有反应。 后来霍氏家族由骄横而造反,受到诛灭,告发霍氏家族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于是,有人特为徐生上书皇帝说:“小臣听说,有客人到主人家,看见他的炉灶烟囱是笔直的。旁边又放了一大堆柴禾,客人便向主人建议,把直烟囱改成拐弯的,把柴禾挪远点,否则容易发生火灾。主人不以为然,没有及时采纳。不久,家里果然失火,周围邻里齐来扑救,幸而把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买酒,设宴酬谢乡邻在救火中烧得焦头烂额的被安置在上席,其余按其出力救火的情况,依次列坐,却没有邀请建议改造烟囱的人。有人对这位主人说:‘当初假如听了客人的建议,就不需要今天杀牛买酒、大排谢宴,就可以避免火灾。如今根据功劳而设宴谢客,而焦头烂额者反为上宾吗?’主人才忽然醒悟而快邀请先前建议的客人。如今茂陵徐生几次上书,提到霍氏家族将走向叛逆,应该趁早提防杜绝。当时如果徐生的言论得到采纳,那么,今天国家就不会用土地、爵位封赏功臣的浪费,而霍家也不会有谋反受诛的败亡。过去的意见已经得到证明,而徐生单单不被看成有功而受赏。希望陛下能够鉴察,应该看重改造烟囱、搬开柴禾、防患于未然的妙微,使其功劳列于焦头烂额、临时救火之辈的上面。” 于是,皇上赐给徐生十匹帛,以后又提拔他为郎官。

在拐弯处谨慎小心

很多人羡慕那些将车开得飞快的人,觉得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神驰目眩的感觉,德国车王舒马赫却不这样认为。 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我继续从事这项运动还有其他目的,我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让这项运动超越国界,超越一切界限,甚至超出人们想像的极限。” 不过舒马赫并不是那种喜欢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莽夫,他追求的只是速度的极限,但并不是生命的极限。“从理论上来说,车手的任务就是将车的各项技能发挥到极至,但不是将自己的生命也燃烧到极至。所以每当遇到弯道或者有人发生事故的时候,我都会减慢速度,因为我知道,这一定就是那个地段的极限了,我不可能再超越他们。不过为了体验到赛车的性能极限,我总是将车速提升到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速度,但我始终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3.至于《坛经》与我而言确实有点晦涩难懂,这种深度的哲学思想能够让人得以超脱。只能窥其部分跟大家分享我的理解。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但真正透彻的能有几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风动幡动很容易理解,说心动就很不平常了。就像老和尚问小和尚是风在动还是火在动,佛曰是心在动。说是风动,那山为什么不动呢?说幡动,没有风的时候为什么不动呢?两者都可以讲,但都不能成立。因缘合和,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动了,缘起嘛,但心动不好讲。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可以动呢?六祖说:“仁者心动。”各有各的时空,各有各的世界。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就认为,世界是不动的,他著名的命题就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先让乌龟跑出10米,再让著名的长跑运动员阿基里斯去追,由于时空的无限划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赶上无穷个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追不上乌龟。这个命题还真不容易驳倒。黑格尔说,不难,只要取掉了时间的限制,转瞬之间就超过了乌龟,但黑格尔超越了芝诺的大前提。

生活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动态图像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图像连贯而成的,只是有个东西在动,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故误认为世界在动。其实,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康德就揭示出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任何东西都能动,那么人就不会死了。要知道,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死了,生活一秒,死亡一秒,3岁时就死了3年。这种方法,如同火箭发射时的倒数数一个道理。前面的东西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每一段都是排列起来的,但没有一个东西能乱了秩序,能跑到现在来,所以人才会老。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时,由于风太大,定不下来,妙峰对他说,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啊。于是憨山大师就找了个水涧边坐,久而久之,就听不到水声,再进一步,又听不到风声、鸟声。为什么呢?一般人把一个一个的时间点连结起来,就能听能见了,如功夫专一,只到那一个时间点上不动——本来的那一念显示出来之后,就可以听不见了。这里一起变化,那边宇宙也在变化。 憨山出定之后,回去一看,在他感到只过了一瞬间的时候,刚才吃完饭,没有洗的锅、碗上的灰都积了一层,就这么一瞬间,竟经历了二十来天。“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爱因斯坦的时空与速度有关,而在定中的时间,又与什么有关呢?祖师们说“虚空粉碎”,你不能破,你就在虚空里面;破了,你就在虚空之外了。但这一切,都归摄在一心之中,“仁者心动”,里面的思想很深刻啊!

唯以见性为重,是禅宗的根本点,这在唐代祖师中表现最为突出。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

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只有这一件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所以,三祖见二祖时说:“望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二祖说:“哪个把你束缚了呢?”三祖说:“没有人束缚我呀!”二祖说:“好道,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求什么解脱呢?”三祖于是言下大悟。所以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禅宗教你不思善,不思恶。一说即心即佛,紧接着又补充个非心非佛。以此类推,生灭是二,净秽是二,有无是二,色空是二,凡圣是二,无穷无尽,尽把你网在中间出离不得。大家想想,我们的头脑,不是倒向这边,就是倒向那边,今天是,明天非,为什么超越不出呢?“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着好玩,但又怎样超出得了呢?所以要在这里看到禅宗的殊胜。 “不论禅定解脱”,见了性,哪里还需要这些呢?《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见了性,本身就在定中,本身已得到了解脱,所以一经见性,一了百了,这就是禅宗的主张。这与前面“善自护念”,悟后必修是否矛盾呢?不矛盾,这也是不二。要知道《金刚经》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道理。 六祖大师用《涅槃经》对常与无常、善与不善的开示,来回答了印宗法师的疑问。我们懂得了上面的道理,理解就容易了。佛法高深,必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悟透,但是其精神指导意义对我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以上通过大量的例证来表达我对三本典籍的粗略部分解读,虽然智慧不及经书十分之一,但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这三本经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不管是地位还是对内容的理解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是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揣摩研读的书。我相信随着人生经验的逐渐丰富,必然会有更深的理解,达则通,通则透。期望有一天能够达到通透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易经》 2.《道德经》 3.《坛经》

4.《老子的智慧》-林语堂 5.《易经的智慧》-百度文库 6.《坛经的智慧》-百度文库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论文 的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2ecq5zeni9pg7y7h9w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