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档案学概论第九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5 7:49: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九章档案学的学科内容、特点与发展

一、档案学概述

◎1、研究对象:当然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2、任务:

(1)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 (2)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 (3)指导档案管理实践,

(4)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3、研究范围

(1)基础理论研究:它主要研究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理论,即研究各种档案现象的共性问题。档案学基础理论就是要从宏观上、整体上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档案室学主要研究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档案学史、档案思想史等。其主要研究目标是从档案现象的历史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3)应用理论研究: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科学的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矛盾,为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应用技术研究:它主要研究不同载体档案的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技术、档案数字化处理技术、档案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其安全保证技术等 (5)边缘性、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它主要研究档案与其他信息、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现象,拓宽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建立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缘性学科。 ◎4、学科特点: (1)综合性和社会性 ?综合性

♀研究对象综合性:档案信息的综合性,客观上决定了以它为研究对象之一的档案学必然具有综合性。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管理,而人类社会的各种科学性的管理活动均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档案学必须努力探索有关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内在特点与客观规律(其中包括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就此而言,档案学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研究内容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其学科内容在整体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中的相关学科教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还表现在档案学具有广泛的外部联系

♀研究方法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它广泛借鉴、移植和运用了其他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社会性:从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总体来看,它的社会科学属性要比自然科学属性强,因此,档案学的综合性是偏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 (2)实践性和理论性 ?实践性: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档案学的发展水平;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决定着档案学的发展方向;档案工作实践是现代档案学建设和发展的信息源、思想源。 ?理论性:强调档案工作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是意味着档案学理论相对于实践就完全是被动的。因为档案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的档案学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修正已经过时的理论思想体系更新观念,改进研究方法,同时还应注重档案学理论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3)技术性和实用性:档案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具有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档案学,一方面具有科学认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很明显的职业技能性特征。

◎5、学科体系作用

(1)学术价值:对档案学科体系的研究可以使学界对档案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概观的了解,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

(2)思想导向:对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也可以为档案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导向。

◎6、学科体系结构

(1)档案学的分支学科的构成 (2)档案学的学科分类

(3)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分工 ◎7、学科体系结构的特征

(1)动静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静态性:档案学体系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学基本门类划分上的静态性。档案学基本门类划分主要指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归属。各种门类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动态性: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动态性是指档案学学科体系是一个动态性系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性体系。档案学的各门分支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随着档案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门分支学科的内部结构、知识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完善。

(2)宏观与微观统一(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宏观结构:档案学科体系的宏观结构是由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理论、档案技术、交叉与边缘学科等门类构成的。 ?微观结构:档案学的微观结构是各分支学科内部各知识单元的结合形式和组织方式。在微观知识结构中,知识单元是一个动态系统,体现了各个学科知识发展的现代化。 ?探索档案学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统一,有利于人们对档案学体系结构认识的深化,使宏观与微观研究同步进行,从不同角度把握档案学学科体系结构的框架。

(3)传统与新兴统一(传统性科目与新兴性科目的统一) ?传统性科目:是指在档案学学科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历史较长的科目。一般是以本门学科领域中的特定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建树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新兴性科目:是指在现代,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些研究对象跨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新兴性档案学科目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同一课题进行综合性研究;二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某些主题的综合性研究。

?综合性研究能够使具有不同学术优势、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理论风格的研究人员探索和研究共同关心的课题,结果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层面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

◎8、学科体系基本模式(五个部类)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1)档案学原理:它主要研究和阐明档案现象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特点、相互联系等 (2)档案术语:他主要研究关于档案学专门用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和基本原则 (3)档案法规:它主要研究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4)比较档案学:比较学既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思想内容,也包括档案学运用理论方面的思想内容,所以,它是一个具有双重理论属性的档案学科目 (1)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与特点的档案学科目 (2)外国档案事业史:研究世界各国档案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也称\世界档案事业史\(3)档案学史: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档案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其规律和特点 (1)档案事业管理学:主要研究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2)档案管理学:是研究各种门类档案的一般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档案学分支学科 (3)科技档案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学科 (4)档案编纂学:主要研究档案信息的编辑、加工及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1)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文件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性状和保护技术的学科 (2)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是研究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过程的学科 (3)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1)记录信息管理学(文献信息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记录性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交叉科学科目 (2)文件管理学:是从整体上研究文件现象的产生、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文件信息科学管理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 (3)档案社会学:这是一门在档案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地带产生的新兴学科 (4)档案心理学:这是一门在档案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边缘地带产生的新兴学科 档案史学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研究

二、中国档案学

建设历程 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40年代) 原因 (1)直接原因: \行政效率运动\(2)重要原因: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 (3)推动原因: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创立。 思想研究特点 (1)成果:汇集了行政界、史学界、档案教育界三大领悟的档案学研究成果。 (2)范围:档案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机关档案室。 (3)方法:档案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图书馆学的影响 (4)领域:档案学的研究领域还局限于文书档案管理、历史档案整理等方面 (1)指导思想:档案学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思想——马列主义 (2)研究对象:档案学开始以国家规模的档案建设事业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局限于档案室 (3)理论:档案学建设借鉴了当时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 (1)学科体系完善系统:档案学的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建立,已有的分支学科内容不断完善 (2)学术理论成果颇丰:档案学研究内容的拓展 (3)交叉性和综合性研究活跃 (4)注重解决新问题 (5)重视理论建设前瞻性和开放性 成就 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在腾固于1935年撰写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该提法的出现标志着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研究已经摆脱了比较粗糙、幼稚的萌芽状态 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20C50——60S) (1)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开始重新构建,中国档案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独立学科: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学已发展成为多门科学课目组合起来的独立学科 (2)档案学研究室:195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成立了档案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档案科学研究机构。 (3)档案教育研究活动 (1)档案学已经长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2)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3)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4)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5)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著 (6)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绩斐然 完善与繁荣发展时期(20C70S末至今) (1)知识条件:第二阶段档案建设的研究成果。 (2)实践条件:档案学研究范围拓展和内容深化 (3)社会环境条件:宽松的学术环境、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积极的研究者 (4)学术条件:中外学术交流,大量信息和经验 (5)智力条件:档案教育发展

三、外国档案学

欧洲 萌芽(16C-18C) 产生条件: (1)社会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2)档案工作的发展:纸质档案数量不断增加;机关档案馆不断发展;专职档案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研究成果: (1)档案分类:\实用归纳法\和\合理演绎法\(2)档案馆的性质和地位:公开 (3)档案价值的和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要求 形成(19C) 产生条件——法国档案改革 形成标志——《穑月七日档案法》 研究成果: (1)档案学概念的提出 (2)\事由原则\的否定 (3)\来源原则\的提出 (4)档案馆性质地位的阐述 发展(20C前30年) (1)经典著作 《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 《档案管理手册》英国·詹金逊 《关于档案整理与编目和关于书面历史文献出版的实际建议》法·弗尔尼埃 《档案学》意大利·卡萨诺瓦 (2)深阐档案学概念及其内容构成——《档案学》·意大利·卡萨诺瓦 (3)年龄鉴定论——德国·迈斯奈尔 苏联 形成(1917-20C60S末) (1)档学基本理论诞生 《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档案工作的法令》 1918.6.1.列宁签发 国家档案全宗/全宗体系理论/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档案鉴定销毁规定/档案查用制度 (2)档学基本术语形成——档案全宗:就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 (3)首部档学专著:《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 ·克雅捷夫 发展(20C40-80S) (1)国家档案全宗文件的分类理论 (2)档案全宗理论 (3)档案的整理与编目理论 (4)档案鉴定理论 (1)来源原则——公共档案管理基础 (2)文件组合 《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美·谢伦伯格 《电子证据——当代机构和文件管理战略》 ·比尔曼 文件中心 (1)文件管理理论 (2)档案整理理论 (3)档案价值鉴定理论 电子文件理论 文件中心理论 北美 研究成果(20C初—20C90S) 理论发展(20C—50S以后)

搜索更多关于: 档案学概论第九章 的文档
档案学概论第九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6fwv0kslj5dq8n1sig30fluh9boav00uj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