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的影响。
2结合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观众论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
答: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过剩引起的。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1.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阶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同时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日益加剧,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阶级斗争,更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混乱。 2. 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 ,阶级斗争加剧,无产阶级会逐渐成长为一支自觉的政治力量,将同资产阶级展开抗衡,这会严重危及上层建筑的政治,甚至导致国家的垮台,新的政治力量的上台。 3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恶化,同时也将造成无产阶级的崛起与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加强,相应的资本主义所流行的社会文化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被颠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新的文化将逐步成为
社会的主流。 (二) 答: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推进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中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应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这就是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我们党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先进思想,这就是事件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社会主义理论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
4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检验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就要将主观的认识理论与客观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5.认识能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社会主义理论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相反,错误的社会主义理论会阻碍社会主义的进步。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由于认识的不成熟,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
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在经过调整后,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