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训练3 老人与海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鲭鲨(qīnɡ) 两颚(è) 脊鳍(qí) 攮进(nǎnɡ) B.绽开(zhàn) 船舵(duò) 咀嚼(jiáo) 攥住(zuàn) C.嗜杀(shì) 蹂躏(lìn) 撬开(qiào) 拽拉(zhuài) D.戳穿(chuō) 榫头(sǔn) 残骸(hái) 脊髓(suǐ)
解析:B项,“嚼”应读“jué”。 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 晃荡 船浆 年青力壮 B.坚韧 凑合 顺当 白浪滔天 C.报酬 仓皇 倒霉 成群结对 D.残忍 辨护 提防 赤手空拳
解析:A项,“浆”应为“桨”,“青”应为“轻”;C项,“对”应为“队”;D项,“辨”应为“辩”。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海风越刮越大,现在更是 了。然而港口是静悄悄的。
(2)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 ,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A.猖狂 强健 以致于 B.猖獗 强壮 以至于 C.猖獗 强壮 以致于 D.猖狂 强健 以至于
解析:“猖狂”强调动作行为的狂妄而放肆,“猖獗”强调性质特点的凶猛而放肆;用“强健”来修饰鱼较“强壮”更为恰当;“以致”强调的是不好的结果,而且“以致”一般不与“于”连用,用在此处不妥。 答案:D 4.(2014·课标全国高考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应为“充满着辩证法思想”。B项,语序不当,“不仅”放到“希望该过程中”后。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 1 -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 , 。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④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⑤① C.②⑤④⑥③① D.④⑤②①⑥③
解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他选项,然后总体审查。③是总结句,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照应⑤,“种种具体价值范畴”照应④⑥,它们都应在③前;②的“以‘仁’来……”紧承横线前的“仁”,放在最前;①讲“仁”的作用,放在最后。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201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
- 2 -
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6.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解析:从“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果然不出我所料”看出她没收到回信时已经对渥伦斯基绝望,从看信后“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看出她对他彻底绝望,从“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看出她对整个生存环境的绝望。
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7.第⑥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析:题干中“对周围的人的描写”提示是环境描写。第⑥段一方面对环境作了客观的描述,另一方面用“她想”“她觉得”来表现安娜的心理活动,因此这段描写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的。分析作用时要注意把握环境与安娜此时心理状态的关系。
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8.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解析:分析内心活动时,不仅要分析具体的心理描写,还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所体现出来的人物的心理特点。“吓得毛骨悚然”看出她对死亡的恐惧,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出她内心的迷惑,“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及请求上帝饶恕,表明她并不想死,有悔恨之意。这段描写到最后让读者发现安娜并不想死,却最终走向死亡,无疑增加了悲剧色彩。
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9.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解析:画线句子是一个比喻句,答题时首先要找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句中的喻体是蜡烛,本体是安娜的意识。蜡烛“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比喻安娜的意识在死亡之前异常清醒;而蜡烛“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则体现出安娜的意识逐渐模糊直至消失,暗示了安娜的死亡。另外还要考虑结尾句的作用,通常是画龙点睛、深化情感。
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三、语言运用
10.用下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不考虑词序,50字左右)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