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孩子”引发的思考 乐成公立寄宿学校初一(20)班 钱昱辰
从小到大,从读幼儿园至今,我发现在学校门口,中国式接送孩子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众多家长在孩子放学的时候聚集到学校门口,你拥我挤互不相让,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街头闹市。当然,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
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寄宿学校是两周放假一次。放假之前,老师会用校讯通及时通知家长准时来接送。到了放假的那天中午,学校前后门的道路都被家长的小轿车堵得严严实实,动弹不得。妈妈便见机行事,骑电瓶车来学校接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坐在妈妈的电瓶车上,望着身后龟速的小轿车,我不禁哼起了小曲。
妈妈见了这场面,叹声道:“这就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真让人受不了!”我问妈妈:“我都这么大了,自己能独立回家了,但是每次放假,但还不都是你自己非要接我回家?”妈妈被我问得哑口无言。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现象呢?我结合了我们家的实际,还观察了众多家长接送孩子的情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人口众多,上下班时间行人如织,学生自行上下学很难保证安全。在眼下的出行环境里,别说是学生了,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能保证安全。据统计,全国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中小学生共4205人,就是每三、四天,全国就有1个班的学生消失了!在这样的出行环境中,谁能保证学生回家的道路会是顺畅的呢!
第二:我们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是这样,越是把孩子包围在“襁褓”中,结果使得多数的孩子得了“父母依赖症”,这都是父母“笼中养鸟”惹的祸。美国哈佛大学拒绝录取中国高考状元、近百年来,我国没有创新成果和世界一流大学;这些不都值得我们和家长认真反思吗?
第三:学生之间的从众和攀比心理在作祟。无论是放假还是平时课间休息,如果经常看到别的同学家长提着东西来学校探视,就会觉得别人的爸妈真好,自己的心里会痒痒,会想到给自己的爸妈打电话,让爸妈来学校看望自己。殊不知,这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学校里会被家长围得水泄不通,给学校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爸爸妈妈,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要想让孩子在学校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强。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才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地自己上下学。
所以,我觉得要减少或者杜绝“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的发生,我们学生和家长,还有学校和社会这四方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再依赖家长。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我们都要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主人翁。即使碰到了挫折,也要学会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
其次,家长要放手让我们去经历挫折和失败。就算回家的路非常漫长,但是路就在脚下,路就在嘴边。只要我们多动嘴,多问路,多走几步弯路,回家的路就在不远的前方。 再次,学校要多多组织我们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地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最后,社会各方也要尽力为我们学生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例如,交警叔叔要疏导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过往行人和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安全出行才能得到保证,“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现象才会有减少的可能。
总而言之,“中国式接送孩子”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不单单是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学生上下学的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其它方面是一样的,很难指望一个方法就能将其完全解决,毕竟,学
1
生上下学问题是对交通、警察、学校、交警、行人素质等的一个全盘考验,换句话说,没有这些部门和团体的觉醒和合作,中国式接送孩子仍然将继续存在。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