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9 20:08: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 a、b 两组质量相等的两份药品,a 组是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b 组是纯净的氯酸钾,将药品分别加热,则收集到氧气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a反应快,但a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详解】

因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b为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a反应快,时间短, a中混有二氧化锰,则a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D符合。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 2.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通过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又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因为没有证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并不能说明含有碳元素,选项A错误;

B、图2所示实验根据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选项B正确;

C、图3所示实验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选项C错误;

D、图4所示实验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但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因为红磷没有燃烧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选项D错误。故选B。

3.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稀盐酸 ①铁; 乙:水 ②生石灰 B.甲:水 ①硝酸铵; 乙:稀盐酸 ②铁 C.甲:水 ①氢氧化钠; 乙:稀硫酸 ②锌 D.甲:水 ①生石灰 乙:稀盐酸 ②氢氧化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盐酸滴入铁粉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滴入硝酸铵中,硝酸铵溶解吸热,内部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气球变得更瘪,不会膨胀,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滴入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硫酸滴入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水滴入生石灰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中,中和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某纯净物X的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A.C2H6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3O2

B.C2H4

点燃2CO2+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D.C3H4

C.C2H6O

点燃2CO2+2H2O,反应物中氧原子个数为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

原子个数分别为2、4、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4,故选B。

5.先取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甲、乙能产生气体,乙反应更剧烈;再取一小块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丙>乙>甲 D.乙>甲>丁>丙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题意可知:将这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只有甲、乙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而且乙反应更剧烈,说明甲和乙排在氢前,且乙在甲的前面,丙、丁排在氢后.将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说明丁在丙的前面.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乙>甲>丁>丙,故选D。 6.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

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B.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硝酸根质量

分数随加入铁粉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C.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Y、Z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

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为3X+Y=4Z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图中c点时,可以加

BaCl2溶液来检验硫酸是否被反应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然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故b为高锰酸钾,在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t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故a为氯酸钾,c为氧气,符合题意; B、在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Fe+2AgNO3=Fe(NO3)2+2Ag,56份铁生成216份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

变,故硝酸根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和硝酸铜反应

Fe+Cu(NO3)2=Fe(NO3)2+Cu,56份铁生成64份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硝酸根的质量不

变,故硝酸根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硝酸根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X、Y质量不断减小,则X、Y 为反应物,Z的质量逐渐增加,则Z为生成物,t1时,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X减小量为9,Y减小量为3,则Z的增加量为12,X∶Y∶Z=3∶1∶4,但是由于不知道X、Y、Z的相对分子质量,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c点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但是溶液中一直含有硫酸根离子,无论稀硫酸是否完全反应,加入氯化钡都会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不能用氯化钡来检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科学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共享单车的推广可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 B.家用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找泄漏源

C.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外观和营养价值 D.食品包装袋内常填充氮气用来防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共享单车的推广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家用天然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查找泄漏源,否则易引发爆炸,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外观和营养价值,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食品包装袋内常填充氮气来隔绝氧气,防止食品因缓慢氧化而变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用食盐水除去菜刀表面的锈斑 【答案】B 【解析】

A.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B.硬水中含可溶性钙离子、镁离子较多, 用硬水洗涤衣物,,浮渣多,泡沫少,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C. 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 D.菜刀表面的锈斑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与盐水的溶质氯化钠反应;选B

9.镁原子显电中性的原因是( ) A.质子数=中子数=12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 C.中子数=核外电子数=12 D.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主要利用了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且电性相反电量相同。 【详解】

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两者的带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显示的是电中性,镁的核外有12个电子,核内有12个质子,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选B。 10.推理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是离子;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不正确; 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B正确; C、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不是离子,故C不正确;

D、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是一定是显碱性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B。 1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洗涤剂去油污 B.用石墨制金刚石

C.干冰升华 D.研碎胆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详解】

A、洗涤剂去油污,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使油污稳定的分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石墨制金刚石,金刚石与石墨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物质不同,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二氧化碳由固体变成气体,状态发生改变,物质体质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研碎胆矾,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判断化学变化的实例时,要抓住变化的特征: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 12.下列各种铜矿石的主要成分中,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A.赤铜矿(Cu2O) B.辉铜矿(Cu2S) C.斑铜矿(Cu5FeS4) D.孔雀石[ Cu2 (OH)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赤铜矿中含有铜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 B、辉铜矿中含有铜元素和硫元素两种元素; C、斑铜矿中含有铜、铁、硫三种元素; D、孔雀石中含有铜、氢、碳、氧四种元素;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如图为锶(Sr)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和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锶元素处于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期,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化学反应中锶原子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 “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

(2)“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①由图1可知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中,生成的乙、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是将稀硫酸与烧杯中Fe、Cu两种金属相混合过程中的微观变化情况。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被氧化,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被还原则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五 38 失去 Sr2+ 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1

Fe?H2SO4?FeSO4?H2? H2SO4

【解析】 【详解】

(1)①图中锶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锶元素位于第五周期,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8+18+8+2=38;

②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个,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离子,符号是Sr2+; (2)①根据题意,图①可表示为:

;由图1可知该化学反应的微

观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在反应中,生成的乙、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

②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和硫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在铁与硫酸反应中,硫酸中的氢为+1价,变成单质氢气后为0价,化合价降低,所以硫酸是氧化剂。 14.KN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KNO3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0 13.3 10 20.9 20 31.6 30 45.8 40 63.9 50 85.5 60 110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选填“A”或“B”)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时40gNaC1溶解在50g水中得到溶液_____g。

(3)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答案】A 68 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A。

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固体,40gNaC1(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溶解在50g水中得到溶液50+18g=68g。

(3)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加大,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15.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由图可知,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__________.反应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答案】分子被打破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C2H41:3(或3:1)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分子被打破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答案:分子被打破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2H4 故答案:C2H4

(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或3:1), 故答案:1:3(或3:1)

16.用化学用语填空氢离子_____氧化铝_____氯化亚铁_____盐酸_____. 【答案】HAl2O3FeCl2HCl 【解析】

(1)离子符号的写法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先写电荷数,再写正负号。(2)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3)氯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Cl2(4)盐酸的化学式为:HCl 点睛:化学用语。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写出

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刚开始时,水槽里导管的位置合理的是_____(填“C”或“D”)。B装置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此时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是_____(写物质名称)。该装置在实验室还可以用来制取_____(写出一种气体的化学式)。小明发现,他收集的氧气浓度只有88.7%,可能

的原因_____。

【答案】酒精灯 2KMnO4

?K2MnO4+MnO2+O2↑ D 过氧化氢溶液 CO2 没有等到气泡

均匀连续的冒出就收集或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等 【解析】 【详解】

(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2)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Δ K2MnO4+MnO2+O2↑;刚开始冒泡,是从装置中排出的空气,等到

气泡均匀连续的冒出时,再将导管深入集气瓶内开始收集,才能收集到较纯的气体,选D;

(3)过氧化氢法制氧气可用B装置,此时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该装置在实验室还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也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合理即可); (4)小明发现,他收集的氧气浓度只有88.7%,可能的原因:没有等到气泡均匀连续的冒出就收集或者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等。 【点睛】

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为A,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选择收集装置需考虑气体的密度,是否与空气的成分反应,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组装了一套实验装置用于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请根据下列实验只回答问题

(1)若A所盛放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开始后在C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结束后,向F中的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后产生气泡,F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D处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使用装置A除了能制取实验(1)产生的气体外,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写化学式)

【答案】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3CO+Fe2O3 高温 2Fe+3CO2

Na2CO3+2HCl=2NaCl+CO2?+H2O 防止液体倒吸 H2(或O2)

【解析】 【详解】

(1)A所盛放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B中的木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C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在C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高温 2Fe+3CO2。

(2)C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E中的氢氧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F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后产生气泡,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CO2?+H2O。

(3)D处试管的作用是防止E中的液体倒吸进入硬质玻璃管中,使硬质玻璃破裂。

(4)A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的装置,使用装置A除了能制取实验二氧化碳气体外,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有氢气或氧气。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______。 【答案】4.4g 3.65g 【解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因纯碱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使反应前后烧杯内的质量减少,减少的质量即是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g+100g-107. 6g=4. 4g,故答案为:4.4;

(2)设5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第一次加入稀盐酸产生CO2为:12g+50g- 59. 8g=2. 2g,

Na2CO3+2HCl?2NaCl+CO2↑+H2O7344 x2.2g73x= 442.2gx=3.65g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3.65g。

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9u2y7zfuo6i8ss1c8w102tjb2iy3i014n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