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征。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既描绘春山月夜的美景,又透露出隐居的诗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人闲桂花落”是静中有动,花落的动态反映出人的闲寂。“夜静春山空”仍然是在渲染静的气氛。“春”字不是闲笔,花香、月明、鸟鸣都与春天有关。说月夜之中的空朦、柔和、闲静,正是春天所独具的,这是在动态中写静态。月夜静而不寂,春山空而不虚。先是春桂自开自落,散发出缕缕幽香。接着又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那山鸟不时传来阵阵鸣叫,后两句明写动态,实写幽静。在对比中突出了前两句所写的静。第三句写月光静静地照进鸟巢,使鸟儿在寂静中惊醒,误以为是天亮了,它们叫着迎接天明。而当夜光渐渐移去,这里的鸟沉寂了,它们又安心地睡下,那边的鸟儿却又因月光的照射鸣叫起来。月光渐次照着不同的方位,空山之中远远近的鸟儿发出断续的叫声,“时”不但极其精细地写出景物特征,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感受,而且在听觉上造成了动与静的对比,从而烘托出了春山月夜的幽静,安详而又生动。静与动的对立统一,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也是王维许多山水诗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静”字是理解王维山水诗的—把钥匙,因为有了“静”就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描写了山间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象,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紧扣诗题,展现了山居秋瞑的画面。“空”字点化了夜静山空的环境及超脱尘世的心境。颔联及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清幽而又有生气,就像一个个巧妙的电影镜头,表现出诗人安适闲逸的情怀。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山居秋瞑的景物:雨后的素月,清朗明亮;山间的松林,稀疏高洁;石上的清泉,凉爽清畅。“照”“流”二字赋于静景以动态,构成宁静清幽、明朗流畅的境界。竹林传来笑语,浣女披月而归,莲叶竦竦而动,渔舟破叶飘下,由景及人,构成活泼轻快、生机盎然的境界。此二联以动衬静,以声衬幽,声光色态,相宜相衬。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点出随顺自然、长留山间的情意,“留”与首句“空”照应,达到人与物化,心与境合的境界。全诗清新幽美的秋日山景和悠闲静穆的隐居意兴和谐契合,意境浑成优美。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而且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动与静、情与景的对立统—,使画面、音响、动作乃至花草的芳香,巧妙地在诗中融合起来。这就是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 。
5、默写李商隐《锦瑟》诗,并以此诗为例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晚唐诗人,一生饱受很多困苦,经历极其坎坷,是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太多的世态炎凉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形成了抑郁感伤的性格,内心极其痛苦。但由于晚唐社会非常黑暗,他不能直白地把心中的苦痛表达出来,只得用瑰丽的文字,奇特的典故,兴寄和象征的手法,营造朦胧隐约的情感意境,委婉曲折地展示凄迷幽眇的内心世界。他的七言诗《锦瑟》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色。《锦瑟》是一首感情深邃的诗,意境朦胧隐约,似乎没有明确的主题。有描绘弹奏乐器的意味,有吟咏爱情的况味,又像在怀念旧日的时光。题目“锦瑟”和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描绘的内容都与乐器“瑟”有关。锦瑟有很多根弦,弹奏出的音乐哀怨凄切,所以开首的描绘在咏物的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华年”,应该指美丽的青春,“思”字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盛年已去,如今只空留思念,悲伤的感情基调又添一层。最后的“此情”把“华年”具体化,定格为一份逝去的恋情,“成追忆”和“已惘然”则表达了对这份逝去恋情的留恋,透露着无尽的惆怅与迷惘。由此来看,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复杂的,思绪十分细密,他将深刻的思想蕴涵在意旨朦胧的诗篇中,令人捉摸不透。
李商隐善于运用典故创设诡奇的幻像幻境,让情感在这种意境中游离变幻,增强了诗歌的朦胧色彩。《锦瑟》堪称李商隐用典的典范之作,颔联和颈联,句句用典,“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月明”“蓝玉生烟”,幻想奇妙,寄寓了感伤和虚渺的情绪。“庄周梦蝶”带读者在梦境中游走,随梦醒体验幻想的破碎;“望帝啼鹃”让读者在杜鹃啼血的哀鸣中心碎,在杜宇思乡情切里缠绵。这两个典故都是借历史人物的悲剧故事,寄托作者的悲剧情怀,更加深了读者对诗人痴情、坚守而又命运多舛的理解。“沧海月明”和“蓝玉生烟”这两个典故,也与作者的怀旧情绪在情感基调上相吻合。前一典故代表沉痛的哀思,后一典故则似有淡淡的欢愉之情。总之,四个典故,既把语言点缀得奇特瑰丽,又使情感朦胧深邃,体现了李商隐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同时也用隐晦的笔调传达出微妙复杂的心绪。
李商隐还善于采用比兴和寄托的手法。《锦瑟》诗中多种写作手法并用,锦瑟为起兴,蝴蝶、杜鹃属象征,珠、玉是比喻。这些手法让诗歌语言更具音乐美,形象更有画面感,表意更加朦胧多样,让作者的感情和思绪在渺远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穿梭飞扬,又在压抑黑暗的社会环境和悲苦哀戚的自我心绪里哀怨低回,成功地渲染出一种美好事物幻灭的悲剧意境。 “柳七郎风味”与苏轼词风格之别:
苏轼作词有意识与柳永相区别,《与鲜于子骏书》:“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即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语言风格上苏词与柳词的主要差异,是柳永追求通俗化,市井引俚俗语入词;而苏轼则力图将词雅化、诗化,士大夫化。
2.题材内容上,柳永词多写艳情及失意漂泊,着意于男欢女爱,表现市井人生理想;而苏轼词多写豪情逸兴,内容丰富多彩,兴象高远,豪放旷达。所谓柳
七郎风味须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
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
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何谓“易安体”?举例说明。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
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善于塑造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自我形象。词中所写全是女词人自我的感受和体验,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选材。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传达细腻的内心活动。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思。像《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艺术特色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 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
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2.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他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 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即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词,将议论、对话的手法移到词中。他还大量引用经、史、子、诗、赋入词,因此他的词词汇丰富,而且生动、形象 、幽默,雅俗共赏。
其次,他的词善于塑造奇伟不凡的形象,如“水随天去秋无际”“红旗铁马响春冰”,“倚天万里须长剑”,“乱云急雨,倒立江湖”,“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等,这些奇特壮伟的景象以及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激扬着作者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和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