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最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XX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是农业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创新型“五个XX”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X〕X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X发〔X〕X号)、《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X发〔X〕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精神,深入贯彻落实XX总书记视察XX特别是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环境治理、土地整治、精神文明建设及基层党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实施“1234”战略,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XX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X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闯出新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村全部出列、整县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
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聚焦两个精准发力,奋力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战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发力,强力推进“双基”建设、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战。全县顺利实现1.96万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工作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到X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强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建立贫困信息数据核准机制,扎实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程序识别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做到“零错评”“零漏评”“零错退”。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把产业扶贫作为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
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强化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将依靠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等措施无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二)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每个贫困村建成1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5%,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力争项目到村覆盖率达到100%、到户覆盖率达到80%。大力发展电商扶贫,重点打造电商扶贫驿站村级全覆盖。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继续推进10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工厂和就业扶贫驿站建设。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和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强化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打破贫困均衡,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