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预结算编制中若干问题探究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使得建筑工程预结算体制中的问题越来越显著。本文主要就现阶段工程预结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工程预结算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程预结算;造价;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预结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 滞后的工程预算定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给工程预算定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工程预结算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定额换算,但现行国内的工程预结算的办法大多采取的都是滞后的静态模式,定额的单价一般都是沿用的最原始的材料、人工和机械台班的价格作为统计基础,却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为工程量的计算和取费带来了误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落后的定额单价取定办法将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1.2 对相关政策理解有误
所谓工程定额,主要指的是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反映出该时段的社会生产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标准尺度,还需要进行消耗量的界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计价。但由于工作人员对标准定额和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使得定额中工程项目的内容未得到很好的认识。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对定额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无法正确的对工料进行深入分析;其次是自私的承包商在进行定额时会选择性的将相似的子目尽量向价格高的那个靠拢,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最后,在进行工程预算过程中存在重套子目的现象,提高了工程成本。
1.3 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们所实行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仅仅只是实现了工程的局部管理,使得工程造价出现严重失控现象。在项目设立阶段,资金估算并未落实且资金尚未到账就急于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项目组进行虚假的资金编制;部分项目组在未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就直接动工,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形成投资缺口。还有部分甲乙双方在不遵循工程项目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自行定价,且价格不符合市场行情,双方的议价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及时向当地定额管理部门反映,通过正确的渠道进行公开招标,从而有效的控制造价。
1.4 编制人员综合素质的差异性
工程项目的预结算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耗费体力,还是一项脑力劳动。最核心和关键的就是对工程量进行准备的计算,以便于保证预结算的质量,同时还能较好的检测出编制人员的综合实力和素质水平。但从数字层面上分析,部分工程量存在计算上的失误,而大多数则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加大项目款项,就该项问题的原因做出以下分析。
其一,编制人员单单只是熟悉图纸,理解图纸的意图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编制人员存在思想和态度上的问题,不是敷衍了事,就是粗心大意,要么多算少算,要么重算漏算,大大加大了工作量;其二,现阶段我国从事预结算的专业人士相对匮乏,既熟悉业务,又懂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太少,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大多数工作人员均处于探索时期,无法深入透彻的学习期精髓;其三,预算人员未对施工项目做出深入调研,也未曾进行现场考察,在不了解项目场地的情况下依葫芦画瓢,造成编制的预结算脱离实际项目的需要;最后,各单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低下,只顾自身利益,一切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工作量虚假编制,谋取高额利润。
2 对预结算管理共走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2.1 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预结算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预结算审核专家在对项目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审核后还需对预算编制人员进行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便于提高编制人员的总体水平。预结算审核专家除了审核项目预算工作外还应对项目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给与意见和建议,和项目组的工作人员沟通交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整体的预算编制水平。 2.2 合理估算工程项目的预算定额
工程预算的定额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和生产消耗。工程预算定额的合理性主要受到劳动力水平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建筑单位的产品消耗就会相应的降低,同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劳动的损耗。 2.3 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逐步深入到各行各业。考虑到工程建筑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单纯的手工编织已经无法满足预结算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为提高整个预结算工作的质量,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工程造价管理建设不仅能够代理人工处理日常办公业务,更能够及时的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后期决策人做正确的判断给出相应的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