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我的榆林 (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16 本文由邂逅黄昏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真想你,三天没吃半碗米\。在和粗砺复杂的气候作斗争中,不自觉地成就了硬汉子性格;在与窘迫的自然作对抗中,练就了顽强与执著。在与长期的生活厮磨中,他们也逐渐地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他们知道,自然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赖以存活的前提和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就顺应自然,和谐自然。他们以白于山横山为脊梁,以无定河窟野河为胸怀;凝自然之神为内气,化自然之精为表里。他们北治沙,可他们采取的是与沙对话,在沙地上覆土,在沙地上植树种草;他们南治土,可他们采用的是与土沟通,在土地上种草,在土地上修梯田打水坝。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为自然,自然为我;他们理性地懂得,我与自然,只能和洽相融。

榆林精神的表现形式

榆林精神不是一时一地而凝就的,也不是一人两人能创造的,她是所有榆林人民在榆林地域的长期生存奋斗过程中不自觉地积淀于内心的生活信念与精神动力。她内聚为榆林人的性格质核,外显为榆林人的气质风采。她是历史的榆林人,就写在米脂婆姨绥德汉子的脸上;她是现代的榆林人,就表现在开发建设者们的行动上。

1、敢于担当--历代贤人志士的图强精神

打开历史,榆林有厚重的一页。有宋一代,契丹入侵,国家亟危,麟州杨家将,每每临危赴任,战死沙场;死不足惜,再战再死;男儿死了有媳妇,媳妇死了有女儿,女儿死了有仆人;前赴后继,誓死卫国。怀远人李元昊,敢于在宋、辽的夹缝中,挺身而立,不卑不亢,壮经济,创文字,建立了一代大夏王国。绥州人韩世忠,于南宋的微弱格局中,旗帜鲜明,力主抵战,激战黄天荡48天,大败兀术,扭转了宋金格局;又,谏秦桧,挺岳飞,成就了一世英名。银州人李自成,崛起于明末的乱世之间,想人民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均田免赋\,薄徭轻役,挽狂澜,闯神州,一举鼎定大顺王朝。这些榆林人,共同的一点,就是乱世挺立,敢闯敢为,临危不惧,敢于担当。他们志存高远,心胸博大;为民鼓与呼,与民共存荣。他们不是小男人,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谋求自身的腾达,他们从来就把事业当工作。他们是真正的榆林人,他们的基因里流动着\榆林精神\的血液。敢于担当,是他们始终秉持的人生理念。 2、乐于奉献--不计回报胸怀坦诚的厚博精神

上世纪30年代,榆林中学的革命摇篮孕育了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柳青等一批革命学子,这些人走出校园,跨进了革命队列,开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也就在这时,中央红军长征跋涉第一站来到了定边县铁角城,是榆林人民张开双臂首先热情接待了这些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的红军战士,这些辗转大半个中国不断被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轮番折磨的汉子终于有了落脚之地,这些操东西南北不同口音的人听到陕北民歌都像家乡的民歌一样亲切。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撤离延安,在榆林地区转战一年三个月。那是一段非常时期,行到佳县,粮食已成了很大的问题,可佳县人说,粮食吃完了,可以杀羊,羊吃完了,可以杀驴,驴吃完了,可以杀牛……停脚曹庄,已是午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村民都已睡熟。汪东兴敲开村头曹东生家的门,睡眼惺忪的老曹立刻叫醒睡梦中的妻儿,腾出还带有自己体温的热炕……辗转杨家沟,杨家沟的群众包括地主,腾出了最好的房子,贡献出了储藏多年的粮食,一住就是四个月……解放战争时期,仅仅一个清涧县,就动员民工47152人,牲口2670头,做军鞋36470双,组织随军常备担架360副……进入新世纪,府谷县57位民营企业家捐资12.8亿元,支持县里的科教事业。民营企业家刘彪,投资3.5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老年公寓……这就是

陕北人。他们宽容,他们博厚;只要是客人,他们就热情接待;只要是同志,他们就热情奉献;他们宁肯自己吞糠咽菜,也要让革命同志吃饱吃好;他们宁愿自己草鞋裹脚,也要千纳万遍做好军鞋;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老人和小孩有饭吃有学上。他们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们的胸怀是坦荡的;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不计回报,不较多少。乐于奉献,是他们一贯奉行的生活准则。 3、勇于争先--与沙奋斗其乐无穷的治沙精神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漫漫黄沙总是觊觎着扩大地盘,肆意南推,向榆林发起一次又一次挑战。从上世纪40年代肇始,榆林的治沙就拉开序幕,靖边县种树英雄白云瑞,1944年《解放日报》上的长篇通讯《火焰山上种树》,就说的是他治沙种树的事迹。50年代,定边县小滩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林,因为治沙,他的名字几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60年代,榆林县鱼河农场场长李生旺和牛家梁农场场长杨增占,治沙有方,无数次披红挂绿上台领奖。男子治沙,女子也治沙,榆林的治沙女民兵连从成立到现在,从未间断,她们一门心思就是治沙,她们引水治沙,拉土治沙,飞播治沙,植树治沙;她们敢想男子不敢想的治沙点子,她们能做男子做不了的治沙工作。靖边牛玉琴,为治沙,失去了与她一起治沙的丈夫;为治沙,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定边石光银,为治沙,失去了亲生的儿子。石光银说,他之所以发誓一生治沙不止,就是小时候被风沙吹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内蒙古地界,差点被沙\活埋\,从沙堆里拱出来,他就认定:风沙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一定要征服它!而且要告诫子孙,沙不完,就要治不停,子子孙孙无穷尽矣……这就是榆林的治沙人,他们共有的一种精神品格就是坚强、耐苦、不屈,他们以自己单薄的躯体,以自己生存的村庄田园,顽强地抵御着干旱和沙漠的南移。他们知道,人进,沙就会退;人退,沙就会进。他们坚信,只要有毅力,沙就会变为人的奴隶;只要有恒心,沙就会一寸寸退回老家。这是一种精神,是治沙精神,也是榆林人与沙奋斗,不屈不挠,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拼搏精神。他们与沙奋斗,其乐无穷;他们不怕吃苦,即使脱皮掉肉;他们不甘落后,创造了一次次治沙的全国经验;他们力争上游,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一次次赞羡。勇于争先,是他们战胜困难的思想武器。

4、志于创新--开发榆林建设榆林的开拓精神

改革开放,榆林发现了大煤田,发现了大气田,发现了大盐田,榆林成了中国的科威特,榆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开发,怎样开发,就成了榆林人的新课题。榆林人民和榆林的领导人,众志成城,上下同心,提出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发榆林,建设榆林\的新战略。煤田开发了,气田点火了,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生态名市、塞上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榆林富了,榆林强了,但\同志仍需努力\,新一届班子宏谋高远,前瞻雄魄,又拟定了新的蓝图:以民生率先、和谐发展为基本方针,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科教引领、创新转型为主线,围绕\三大目标\,发展\四大经济\,推进\三大建设\,构建\两体系一经济\,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建设和谐榆林,幸福榆林,绿色榆林,生态榆林;坚持和谐发展,包容发展,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将榆林打造成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和陕甘宁经济区的新龙头--这是盘点榆林资源后的新理念,这是统筹榆林发展的新方略,这是支撑榆林可持续发展的新眼光。历史一次又一次刷新课题,榆林人没吓倒,没后退,以新的思维迎接新挑战,以新的理念设计新蓝图。志于创新,是他们永恒的主题。 榆林精神是多层次的,她是历代榆林人持续奋斗的精神结晶;榆林精神是多方位的,她是担当、奉献、争先、创新的理念集合;榆林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她

生生不息一直承传到现在。这种精神,生成孕育于榆林43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盘旋于榆林360万人民的深层内心里。

榆林精神的当下品格 一个世纪以前,榆林赶牲灵的汉子穿过长城直向\西口\与毗邻的吴忠市贸易相往;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与隔河相望的吕梁市以及晋察冀边区一起战斗生死相依;开放年代,榆林与北邻的鄂尔多斯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发煤田开发气田。近些年,吕梁、鄂尔多斯等市区分别概括出了吕梁精神和鄂尔多斯精神。相比之下,榆林精神更有历史内涵,更具个性特色,更富当代品格。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然,这种精神主要指的是精气神,是状态,是气魄,是力量。是和榆林精神的精神有区别的,但,又是包含在榆林精神之内的。有了榆林精神的支撑,人的精气神也就自然十足,挺胸抬头,昂扬奋发,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像春风吹绿的田野。我们提倡榆林精神,弘扬榆林精神,就是为了能让每一个榆林人都活得有精有神,神气十足。这种精神不是来自于金钱,金钱是物质资本,但物质资本不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潜藏在内心的心理充实,是表面不名一文、内里却意满心得的精神踏实。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榆林未来发展的宏图已经铺开,优势正在发挥。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榆林,认为榆林\发展势头好,很有希望\,要\珍惜资源,搞好深度转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示榆林要搞好能源经济\百年战略\研究,希望把榆林建设成人民幸福城市。榆林人民不负重托,已经拟就了百年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了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集群。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两基地一中心\的主攻方向和\四大经济\的实现路径:着力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 近年来,榆林在打造中国内陆开发战略新高地的同时,也在努力构筑精神新高地。为此,榆林的决策者提出了\书香榆林\的精神新战略,明确要求以\书香榆林\建设为载体,引领科技进步,实现创新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凝聚众心,形成合力;主旨就是为了提高榆林人的文化素质,增强榆林人的精神素养;最终都是为了弘扬榆林精神。有了榆林精神,就不愁建不成中国的经济强市,就不愁西部的生态名市不名,就不愁塞上的文化大市不兴。她是内驱力,驱动着榆林人勇往直前;她是向心力,凝聚着榆林人认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

一个时代的进步,需要一种精神的导引;一块地域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榆林的历史是这样走过来的,榆林的明天还需要这样走下去。

历史一次次证明,只要我们秉承了榆林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要我们承传了榆林精神,就不怕路途上的坎坷艰难;只要我们坚持了榆林精神,我们的榆林就会在旧有的基础上再铸新的辉煌。 榆林精神:不废江河万古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我的榆林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我的榆林 (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797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