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 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 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 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 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 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 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②
1870 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2 卷中对按劳分配思想
作了补充:“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 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许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33
②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5-96- 13 -
配制度。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与指导思想,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指导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践,会 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我国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
2002 年 10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涉及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方面着重强调要 “确立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项重大发展。我 们可以通过比较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内涵以及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依 据分析来加强对这种分配制度的了解。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同的理论内涵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两者之间具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内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的基本要求不同。按劳分配是双务性的,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 加劳动,在对社会总产品做出各项扣除之后,社会就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 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明确了劳动者与社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履 行的责任。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单务性的,只体现要素所有者按其投入社会生产过程的 要素数量获得相应的收入,而没有对要素所有者必须将其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社会再生 产过程做出要求,只明确了要素使用者对要素所有者的义务和应履行的责任。
①
第二,两者的所有制基础不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这种经济制度中,每个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就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个人消费 品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的, 在这种所有制条件下,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对所需生产要素的征用或投入 就不会是无偿的,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对要素所有者支付一定的报酬,也即是实行按生产 要素分配。
第三,两者的分配依据不同。按劳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 在这一制度下每个劳动者对社会生产资料享有平等的所有权,但由于这种所有权是以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社会保障概论(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