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日(星期 ) 总第 课时 课题 第二节 机械效率 知识目标 课型 新授课 1.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 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情感目标 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1. 引入教师提问: 新课 2. 新课教学 3. 演示实验 4. 教师总结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 讲授,讨论,探究法 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学生观察回答 一.什么是功的原理? 二.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动=G·h=5牛×0.5米=2.5焦” 5. 教师小结 6. 布置作业 师生探究: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 答:W总=F·s=F·2h=3牛×1米=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额=W总—W有=3焦-2.5焦=0.5焦。 习题练习 本节《新课程物理学习辅导》3,5,8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 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 W有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计算本实验η。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成败得失: 2、学生的信息反馈: 3、今后的教学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