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
庭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孩子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现的。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组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家庭环境条件下孩子的成长情况,研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家庭结构 教育方式 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性格方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制造人类性格工厂”的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社会。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我们青少年和父母及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朱永新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容易出错。
有效的家庭教育依赖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有益环境应当是健康的,和谐的。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应当有相对正常的家庭结构,优秀的教育方式及和睦的家庭氛围等。
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结构,理论上就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其间具有某种性质的联系,怎样相互配合与组织,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家庭模式类型。
最常见的家庭分类是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的,它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四中家庭。
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一家庭也叫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如果已婚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人不分家,也叫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单亲家庭,残缺家庭)
单亲家庭:离婚者或未婚者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残缺家庭:未婚子女组成的,残缺父母或残缺一方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成长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所扮演的各个角色恰如其分,父母互敬互爱,有足够的精力关心,照顾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使其能够在正常的环
境下健康成长。
相反,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副作用,影响子女的社会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通常表现为:1.虽然还保持着夫妻关系,但感情不和,已经破裂的家庭;2.单亲家庭和残缺家庭。
有些夫妻感情不和,其品质缺陷暴露无遗,他们互相攻击,谩骂,即使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避讳,子女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些父母婚姻生活不如意,一时又难于彻底解决,就会拿子女当出气筒,对子女态度恶劣,行为过激,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些父母因为对对方的不满怨恨,视子女为对方的责任,对子女过度冷漠,漠不关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或残缺家庭,由于一方家庭成员的缺失,一般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主要表现为一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一旦无法得到满足,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采用非法手段攫取钱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过度保护,看似疼爱孩子,实际上是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毫无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出家门什么都不会做,举手投足都会带来挫败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上不受别人欢迎。孤僻,自卑,同时兼有强烈的妒忌心理,直至采取极端行为毁灭强于自己的人。留美中国留学生卢刚持枪杀害自己的同学和导师就是典型一例。
据扬子晚报1月27日消息:瑞典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健全家庭结构的孩子患各类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只有健全的家庭结构,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中所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经过相关专家统计分析,归纳出父母所采用的6种教养方式类型,即:溺爱、否定、民主、过分保护、放任和干涉。
这6种类型基本反映了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状况。统计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溺爱的教育方式是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得不到父母之爱,将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如今有些年轻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对孩子过分宠爱。他们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科学教子之方。只要孩子有些什么要求,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日久天长,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要达到目的才罢休。正是溺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知道受人爱,不知道爱别人。 否定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使孩子较少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导,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努力学习精神的养成,表现出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节俭精神较差。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对儿童的兴趣加以引导,就能够更好的挖掘他们的潜能。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得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度”这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性较强。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得心理。
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把孩子囿于父母控制之下,将自己的感情以物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地帮助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对孩子给予关爱是需要的,但也要注意适度。如果过分宠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将会对孩子得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得影响。会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节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独立行为了解较少,家长对孩子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