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探究
郭瑞茹
【摘 要】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学生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理解,是思维、逻辑和哲学思想相互联系并不断拓展发散的结果。由此可见,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9(000)012 【总页数】2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被称为“心智图”或者“脑图”,是一种将思维发散思路及逻辑性关系进行可视化体现的学习工具,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考方式的集合体,自“出生”以来,备受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青睐。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着眼于学生的近期发展,立足于学科知识的框架构建,回归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1.三大内容的解读
历史核心素养是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是在人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程序的感官基础上对某一事
物做出的理解、认知、判断及选择行为,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趋向。高中历史教育需要基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为前提,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教育培养的学生必备品格,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三个方面。在政治思想上,学生必须清晰感受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思想道德上,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对待史学研究,要有贯通意识、求真精神和批判思维[1]。 2.五大维度的分析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归纳和提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方法、途径的细化和具象化。这五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即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从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透过历史的表现认识其本质,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辩证,以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对历史进行重现复原就是史料证实。只有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辩证,提炼出真实的内容,才能保证对历史的认识客观正确。在正确的史料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态度和方法就是历史解释。在学习和探究历史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的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人民幸福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都是家国情怀中包含的内容。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理论分析
1.着眼近期的发展
思维导图是引导学生发散拓展思维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或者在某一知识的构建拓展知识遇到思维瓶颈,不能跳出既定的理论框架进行思维创新等。维果茨基曾提出过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客观指出学生目前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通过教学之后能获得的潜力之间存在差别和关系,就是“最近发展区”。思维导图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在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上进行蔓延,从中探索出学生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潜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2]。 2.构建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能基于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通过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知识进行发展迁移,在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关联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框架体系。比如从时间线进行连线,学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变迁从人类起源的旧石器时期、部落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再到“中华民国”的专制独裁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行梳理,构建大致框架后再进行细节的填补扩充。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3.以生为本理念
新课标强调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以生为本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细化和提炼,这种思维模式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的认知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