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殖基地肉牛养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鄂尔多斯市当前农牧业生产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肉类加工、肉食品销售等行业的发展较快,而在这一产业链中居重要地位的养殖业发展较缓慢,出现了肉类加工公司缺少原料开工不足、肉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现象。项目实施后可带动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2.2 项目的实施是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农牧民迫切需要转变经营观念,改变传统的散放式、粗放式的养殖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型养殖的发展路子。通过公司的示范和带动,农牧户进行舍饲养牛,可使本地区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有效的遏制草场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势头,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3 项目的实施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广大农牧民需确立“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赚钱”的经营理念,改变以往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具有相对稳定市场和效益的地方特色产业并做大做强,将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项目的实施可使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通过肉牛短期育肥可以缩短肉牛出栏时间,提高肉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养牛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
2.2.4 项目的实施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增强农牧业经济实力的需要
11
种养殖基地肉牛养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实施该项目是提高当地农牧业科技含量、增强农牧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通过公司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管理办法,全力营造品牌产品,不断壮大公司实力和影响力,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项目建成投产后,将紧密联系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和涉农企业,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不仅能有效解决粮食转化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扩大饲料种植规模,同时也解决了肉类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有力地拉动农牧业、饲料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的协调发展,形成种、养、加、销互相促进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牧业的效益。
12
种养殖基地肉牛养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建设地点的选择 3.1.1.1选址原则
选择地点考虑立地条件较好、有水源保证、避风向阳、地质高燥、地势平坦、排水通畅等自然因素,另外,也考虑了政策扶持、劳动用工、交通便利、市场销售等社会因素,综合考虑这些条件,最终选址于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扎德盖村,项目区区位图见附图1。 3.1.1.2 土地类型及面积
根据鄂托克旗推进现代农牧业经济建设和大力支持集约型养殖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蒙综绘绿色养殖基地肉牛养殖新建项目规划总占地1000亩;土地来源为自有耕种土地200亩,从当地农牧民租赁耕地800木,做为项目用地。 3.1.2 自然条件 3.1.2.1 地理位置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地处东经106°43′——108°54′,北纬38°18′——40°11′之间。其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杭锦
13
种养殖基地肉牛养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旗、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接壤,西部与乌海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毗邻,部分地区隔河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相望。项目区所在地位于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的东北北约50公里处。 3.1.2.2 自然环境
项目区深居鄂尔多斯高原,是鄂尔多斯台地重要组成部分,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除桌子山一带属山区外,其余大部分呈缓慢起伏的波状高原,中部为都斯图河河谷地形,西南部为沙地,全境海拔1125—1412米。
项目区属温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区,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是项目区气候的显著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太阳能总辐射量为142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量为69.6千卡/平方厘米〃年;年平均气温7.0℃,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35℃;全年≥10℃积温2900℃,年平均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2400毫米,是年降雨量的12倍。无霜期134天,大风、沙尘暴天气较多,尤以春季最多,对项目区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危害。
全旗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27787.5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6994.9万立方米、地表水792.6万立方米,另有黄河过境水315亿立方米。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东南部沙区地下水层浅,中西部都斯图河流域承压自流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梁地也有部分富水区,静水位在1—40米之间,单井出水量大,矿化度低,适宜人畜饮水,保证项目水资源的利用。经计算,项目区降雨入渗补给量为2924万立方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