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一个神经细胞只有一个树突
B.根据神经元传递兴奋的方向,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C.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不能传导兴奋 D.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轴突中
解析:选B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神经元一般有多个树突;能将兴奋从周围部位传向中枢部位的神经元叫传入神经元,将兴奋从中枢部位传向周围部位的神经元叫传出神经元,两者之间的神经元是中间神经元。神经元不仅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还能传导兴奋。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中。
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在脊髓,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在大脑,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解析:选C 前者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后者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属于条件反射。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 C.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 D.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选B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完成反射活动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直接刺激传出神经,虽然可以引起效应器反应,但不能算作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弧可以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解析:选B 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
1
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5.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C 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形成动作电位时,Na通过蛋白质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中间部位受到刺激,兴奋可双向传导;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6.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下面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若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正确的是( )
+
+
+
解析:选C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所以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且电流必定是从膜外流向膜内。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或膜内时,由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存在,指针不偏转。
7.如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上的生物电现象,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丙两处表示未兴奋区域,乙处表示兴奋区域 B.膜外电流的方向为甲→乙,丙→乙
C.乙处产生的兴奋,能刺激甲、丙两处产生兴奋 D.甲处膜外只存在阳离子,乙处膜外只存在阴离子
解析:选D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的电位,膜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甲、丙两处膜外均为正电位,乙处膜外为负电位,甲、乙及乙、丙两处存在电位差,能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区域产生兴奋;甲、乙两处膜外均既存在阳离子,也存在阴离子,但甲处膜外阳离子较多,乙处膜外阴离子较多。
8.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甲,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
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引起的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引起的
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t5时间段内,神经纤维上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电位 解析:选C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引起的;由题图可知t1、
+
+
+
+
++
t2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
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外流不消耗ATP。
9.下面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在③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D.若①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解析:选B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腺体,共同组成了效应器;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若①处受损,即传入神经受损,反射不能发生。
二、非选择题
10.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 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
3
+
+
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________mV。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________;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________。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________t2(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图1中由A到B,膜电位由-60变为0,由此可知,静息状态下电位差为-60 mV。(2)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神经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答案:(1)大于 -60 (2)大于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
+
+
+
+
+
+
+
+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解析:选A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K的外流有关;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电极,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2.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
+
+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