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与作品,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2.鉴赏本课富有个性特征、丰富内涵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作品; 2.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关戏剧的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的综合体。
文学主要指剧本。音乐包括管弦、吹奏、打击等乐器的演奏。美术体现在布景、服装和人物设计及化装上。舞蹈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建筑体现在舞台设计上。雕塑体现在造型上。 戏剧具有如下特点:
舞台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冲突愈强烈,矛盾愈复杂,愈能抓住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语言和动作都必须性格化。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性、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戏剧冲突:
1
戏剧的主要手法:巧合、悬念等。
戏剧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话剧产生于欧洲。1907年,我国在日本的一批留学生把它从日本引进回国。第一个剧本是根据美国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师陀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的《黑人吁天录》。为了与我国传统戏剧区别,当时称之为“新剧”或“文明戏”,1927年以后改称话剧。
话剧重话,剧本主要是由对话组成,分幕分场布景演出,通过演员对台词的分析、体会和表演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斗争。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茶馆》)、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一只马蜂》《三元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和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和正剧(如《白毛女》。 关于中国现当代戏剧
现代话剧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到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雷雨》《屈原》等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繁荣发展,产生了《龙须沟》《茶馆》《于无声处》《陈毅市长》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㈡提出目标。
我们本节学习这首词的共性目标是: 1.了解作者与作品; 2.整体理解课文。
我们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长设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你的个性目标是:
二、探究生趣 ㈠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段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 ”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精彩的词语;请用“ ”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并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提出你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㈡朗诵课文,在抽同学朗诵的过程中,指导读法,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汗涔涔(cén) 缜密(zhěn) 伺候(cì) 雪茄(jiā)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㈢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 探究本课结构,从总体上理解课文
2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
第一部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询问往事。(过去的矛盾冲突) 第二层:周鲁相认。(现在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2.探究本课的结构有何妙处,思考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启示? ⑴本课有何特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作者把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先由现在的推动过去的,又由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剧作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过程中,侍萍回顾了30年前的往事与30年来的遭遇,既揭露了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使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其伪善的真面目;在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过程中,我们可大致了解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斗争的毒辣手段:血腥镇压与金钱收买。不仅如此,从鲁大海的愤怒揭露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周朴园血淋淋的罪恶发家史。这样的艺术表现,都使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深广。
㈣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情感与戏剧冲突。 三、总结固趣
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
㈡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