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来研究,有时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在就开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捷径吧。 二、初步猜想与实验“验证”
你对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猜想?你能证明这一猜想吗? 学生很自然地还会猜想: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仍是H 有部分学生提出:可用微元法证明,但很麻烦。 课件展示:伽利略的斜面(曲面)理想实验的动画
〈设计说明〉用微元法证明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没必要进行,学生有这个思路就可以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在于产生创新思维——追寻守恒量。
演示:由于实际的斜面(曲面)存在摩擦阻力,实验结果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我们可以用类似的实验来说明问题:如右图装置中,小球所受的阻力很小,大家看到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高度不变,或说高度守恒。 三、设置疑点
教师引导:这一说法只是关注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初、末两个状态,实际上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高度是在变化的,怎么能说“高度守恒”?
四、重要探究点1——小球运动过程中的什么因素是守恒的?
〈设计说明〉这个探究点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是教材内容的一个拓展点或者说是一个加探点,经教学实践,许多学生由衷地感叹说:物理学怎么这样有趣!分析来分析去的居然发现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原来能量的概念与力的概念是可以这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小组活动:
〈设计说明〉教师可以暗示:在“课的引入”问题1中,采购员不但是最终余下的现金与所花的钱之和应该等于起初所带的钱,其实在他不断花钱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下,这个和总是不变的,也就是守恒的!
在后面的一系列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抓住一些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否则很可能得不到比较理想的探究结果。不过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要动不动就“横加干涉”,要把握好引导的度。
学生经探究发现:小球高度减小时,速度就增大;反之,高度增大时,速度就减小。似乎“高度”和“速度”可以相互转化?似乎存在一个什么不变的因素?
在较短时间内,若没有学生提出,则由教师提出:是不是高度与速度加起来是守恒的?(多数学生表现:?)
〈设计说明〉学生已经有了单位制的概念,即使有了这个灵感,也不太可能会提出这个想法,灵感在瞬间被抹杀!所以,必要时教师可以替学生再次提出这一想法,目的是让学生提出疑义,同时激发他们产生更深入层次的灵感——“高度”与“速度”以某种方式加起来应该是守恒的——这实际上已经为本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关键问题:高度与速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加起来是守恒的?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转化?
〈设计说明〉从“加起来守恒”的思想,变成“相互转化”的思想,从而在稍后的探究中想到速度平方公式,这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需要在设计问题时做一些铺垫。后一问就
是为此而设计的。
学生继续探究:……
教师视学生的进展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如下思路的引导,这些引导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关系,使思维一步一步地逼近目标:
参考引导1:人们在研究某些复杂问题时,可能很难找出其中的规律,很自然就想到在这些问题中是否存在某种守恒的量,如果存在,则可能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极大的方便。刚才我们考虑小球高度与速度大小之和守恒,是个有创意的想法,只是两者不属于同一类物理量,其大小之和是没有意义的。能否想办法联系到同一类物理量上去?
参考引导2:若在已知的量中找不出合适的,就可以考虑再定义一个新物理量,这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参考引导3:根据我们已学的物理知识,高度可以联系到位移量上去,而位移与速度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参考引导4:我们寻找的是某种守恒量,而守恒(或说不变)就意味着存在某种等式,所以我们所要寻找的“某种联系”应该可以用等式(公式)来表达,如果存在这种等式,那这个等式的两边所对应的“量”必然是单位相同的,是同一类的“物理量”。请问:在我们已知的物理公式中是否有涉及位移与速度关系的?
学生探究结果的演进: ……v22-v12=2ax……
……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有v2=2ax…… ……在斜面上有v2=2gh……
……进一步猜想: 2gh与v2之和是守恒的……
教师赞扬:非常好!这个猜想是否合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研究,但至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创新的想法。
五、了解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发现,一切变化无论属于什么运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都要满足一定的守恒规律。例如刚才讨论的问题,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这个守恒规律的?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2的第四~六自然段(约2分钟),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刚才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守恒量”叫做什么?(能量或机械能) ②当把小球从桌面提高到一定高度时,我们赋予小球什么能?(势能)
③小球沿斜面A往下滚时高度在减小,它的势能守恒吗?怎样解释?沿斜面B往上滚时又怎样?(不守恒,势能在减小,但动能在增加。沿斜面B往上滚时,动能在减小,而势能在增加。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能量只是在转化来转化去,但并未丢失。)
六、联系生活实际与解题应用
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明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你的例子是否向我们提示,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学生举例:……
参考例子:游乐园中的海盗船,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船在摇摆时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演示:滚摆实验
教师: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将会发现,有了能量观念,在解决某些力学问题时,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七、重要探究点2——造成能量转化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说明〉这个内容也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但是,关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问题,学生通过初中学习是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学了动能定理后,有些学生会为功、能这些概念的抽象而感到头痛,所以在本节课内容不多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一下造成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原因,从而对“功是能量转化的原因”,直到后来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打下基础。再说,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就要学习功的计算了,所以在本节课中,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有必要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建立功的概念?”,至于负功问题可以留到下一节再考虑。
思考与讨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使人们认识到引入能量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势能和动能可以定量地量度吗?这个问题有难度,我们可以先搁置一下。但是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一下,造成势能和动能发出转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针对前面的例子或你自己刚刚举出的例子分析一下。
学生:初中学过,是因为有力(重力)做功。
教师:为什么有力做功能使势能和动能发出转化?仅凭对初中知识的记忆来研究高中问题是不够的,现在还是根据刚学的高中知识来一步一步地推理分析吧!
小组讨论:……
学生A:是因为有重力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的作用,小球不会滚下来,势能就不会变。 学生B:有重力作用不一定就能使小球的高度下降,例如小球放在水平面上。只有放在斜面上的小球在重力作用下势能才会减小,同时动能增加。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C:小球不一定要放在斜面上,刚才实验中的摆球,其势能和动能也能相互转化。 学生D: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时,势能也转化为动能。
学生归纳:当物体受到重力,而且造成物体的高度下降时(也就是有重力方向上的位移时),物体的势能减小,动能增加。也就是说,当重力有做功时,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教师:很好!大家发现了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需要通过重力做功来实现。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水平面上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推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快,它的动能怎样变化?势能是否减小?怎样解释?
学生E:动能增加,而势能不减小,是因为推力对物体做功,能量来源于施加推力的物体。
教师:看来,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可能是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其他力做功实现的,总之,为了定量地表示各种能量以及这些能量的转化情况,必须首先研究力以及力的做功情况,因此,我们下节就先来研究力做功的问题。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我们了解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规律——守恒规律。这种守恒思想也是一种信念,它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
2、大家还要知道,能量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能量守恒定律不仅在力学中适用,而且在物理学的其他部分,甚至在物理学之外的各个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所以本章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3、在总量守恒的前提下,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造成能量转化的原因是有力做功,因此下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功的问题。
§7.2 功
课 题 备课时间 知识与 技能 课程过程与 目标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上课时间 7.2 功 总课时数 1.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2.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二次备课 1.功的概念 回顾: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