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学生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3 4:51: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号位座 封 密 号不场考 订 装 号证考准 只 卷 名姓 此 级班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单元训练卷 第1页(共10页)

图1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 B.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C.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 D.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5.清代松江人叶梦珠曾说:“吾邑地产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水稻种植已经无利可图 B.出现了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6.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人口 粮食产量 粮食种植面积 粮食单产 年份 (百万) (千吨) (百万公顷) (千克/公顷) 1400 72 20520 8 1036 1650 123 35055 32.0 1095 1750 260 74100 40 1544 单元训练卷 第2页(共10页)

1820 381 108585 50 1840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C.支撑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7.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宋代“席地而坐”普遍被“垂足而坐”代替,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 B.西周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手工业生产受到生活方式影响 D.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

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9.棉花自汉代传人中国后,直至唐代只在今西北、西南部分地区零星种植。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材料体现了

A.政府政策促进棉花推广 B.棉纺织业技术不断进步 C.中外技术交流日益深入 D.棉布已成民众主要衣料

10.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农户一般将植桑养蚕作为副业,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染)局,生产丝织品。这种经营状况 A.反映了城乡社会分工 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地位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抑制了区域性商帮发展

11.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这说明外贸

A.同化了东亚文明 B.便于亚洲迈向近代文明

单元训练卷 第3页(共10页) C.密切了两地交流 D.促进了东南亚文明进步

12.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汉文帝时期“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主要反映了

A.汉代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适时调整

13.宋太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如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这些措施 A.有效缓解了宋代财政危机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D.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 14.表1 宋代赋税收入(万贯)(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年代 赋税总收农业二税 百分比 茶、盐、酒、商等税 百分比 入 997年 3559 2321 65% 1238 35% 1021年 5723 2762 48% 2936 52% 1077年 7070 2162 30% 4911 70% 据此可知,宋代

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 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

15.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16.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单元训练卷 第4页(共10页)

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D.有助宣扬中国国威

17.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18.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 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

19.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20.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A.农本商末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四民皆本 21.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南直隶 浙江 江西 北直隶 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7.77 5.40 6.52 1.22 单元训练卷 第5页(共10页) 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 20.49% 3.32% 1.91% 3.88% 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 23% 10.76% 11.47% 1.91% 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22.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23.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24.1684 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某校高一3班以“明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研学活动,以下是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22分)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仅稻米品种每个地区多有几十种。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新品种由国外传入,广泛种

单元训练卷 第6页(共10页)

植。植棉遍及南北。浙西蚕丝,广东蔗田,四川茶园,福建蓝草(染料),江南花生等,生产蔚为大观。农村经济商品化动向明显。

手工业种类繁多,棉纺、丝纺、浆染、造纸、制瓷、铸铁、榨油、麻、糖等技术明显提高。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民营手工业地位反超官营。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通货。

明代,还出现了徽商、晋商、闽商、陕商、浙商等商帮,他们经营各类商品;资金能达百万两白银,这都为资本流通和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上表现出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等都在为资本主义化的生产准备着条件。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一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卷和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单元训练卷 第7页(共10页)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摘編自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和李楠、张海鹏、康力行等学者文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能产生的有利条件。(10分) (2)依据材料二,选一幅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生产场景图。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4分)

(3)依据材料三,你认为哪项是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说明理由。(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

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单元训练卷 第8页(共10页)

2019-2020学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l3pt2ddxv4n25q6ny0j2r4yi9c8on003r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