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词

幼女词朗读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

施肩吾朗读
()

相关作品

眼看狂澜倒百川,孤根漂荡水无边。

思家松菊荒三迳,回首讴歌沸二天。

簿领沉迷催我老,春秋废格累公贤。

邻居屈指今谁在,一念伤心十五年。

〈辙昔侍先人于京师,与希声邻居太学前。

是时公之亡兄与二亡妷皆在,今十五年,而在者唯公与仆二人。

言之流涕。

()

大星在天小星落,城头呜呜吹画角。津吏击鼓河上船,行人草草居人怜。

男儿堕地弧矢愿,南北东西君莫怨。

()

扶杖坡头日几回,半醒半醉为花来。只愁秋老风吹尽,更向风前把一杯。

()

今日相逢慰别颜,获参后乘访龙山。

古仙已去灵踪在,杖屦寻幽喜共攀。

()

庆历天王设网罗,君时遗俊我登科。

当时未识名犹熟,此日相逢分固多。

摩戛青云知志在,惊嗟素业怵时过。

朱颜皓齿偷欢处,暂置功名任酒酡。

()

神化难源瑞即开,

雕陵毛羽出尘埃。

香闺报喜行人至,

碧汉填河织女回。

明月解随乌绕树,

青铜宁愧雀为台。

琼枝翠叶庭前植,

从待翩翩去又来。

()

怨蝶休春梦,惊乌绕夜啼。唯应故山月,相与过辽西。

()

来访唐时事,荒洲暮霭青。

遍生新草棘,难认旧池亭,

毁记欺无主,存祠怕有灵。

今人轻古迹,此地少曾经。

裴柳英灵渺莽中,鹤归应不记辽东。

()

为僧应胜我,可惜堕禅林。

铸错剪须发,书痴雕肺心。

闻名梅止渴,晤语旱逢霖。

一句诗传世,猿边几夜吟。

()

趺坐拥重衾,静听窗间雪。心清文思深,理会尘情绝。

良璞须善藏,素衣还易涅。坐久觉光生,东轩上寒月。

()